
顾客自带碗盏打包热粥及菜肴,业者也十分乐意将食物盛进容器内。
报道/摄影:陈淑珊
为了尽早达成槟州“禁用一次性塑料”目标,槟州政府鼓励民众自带容器打包,部分受访的熟食小贩都赞同此举,认为这不仅健康又环保,还可以让业者省下购买塑料袋及一次性餐具的成本。
槟州政府自2009年开始落实“无免费塑料袋运动”,最初是每周一不提供塑料袋,2010年循序渐进至每周一、周二及周三,2011年扩大至“每天无免费塑料袋”,塑料袋收费也从原本的20仙调高至1令吉。
今年3月1日起,槟威两地开始推行“每天无塑料袋”,商家不再提供付费塑料袋,并从9月1日起,执行全面禁用塑料袋政策,涉及范围包括霸市、超市、百货公司、便利店、快餐店、加油站便利店、连锁店、药房等,暂时不包括巴刹及小贩中心。

州政府日前推动“自带容器打包”运动,鼓励自带餐盒、碗盏、保温瓶等打包食物及饮料,减少对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依赖。
薛女士:自带容器顾客占半
东安咖啡店业者薛女士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表示,其经济饭档口每天早上7时已营业,很多上班族会来打包饭菜回公司,自带容器打包的顾客占约50%。

“现在很多人开始注重卫生,都会自己带饭盒或碗盏来打包。”
她说,反而是下午时段来打包的家庭主妇及打工一族,很少会自带容器,而且通常会要求一次性塑料餐具。
她认为,州政府鼓励人民自带容器打包是很好的环保措施,对业者而言,还可以省下不少购买塑料袋及一次性塑料汤匙的成本。
不过,她说,该咖啡店也有卖包点,通常都是用塑料袋来装包子,很少人会带容器来打包,而且纸袋成本也很高,只有较高档的餐厅才会使用印有其商标的纸袋,一般咖啡店很少会使用。
林女士:年轻人有环保概念
炒米粉业者林女士指出,如今年轻人普遍上对环保有一定的概念,很多顾客来打包炒米粉及椰浆饭时,都知道是否需要塑料袋、免洗筷或一次性塑料匙。
“一些父母会自带容器打包食物给孩子,有些容器是学校赞助,从而也提高家长及学生的环保意识。”
她说,通常打工族来打包炒米粉都是贪图方便,很少会自带容器,这是避免不了的问题。

“以前我们小时候,也是拿着碗盏去打包,现在却没有这种风气了。”
据她观察,隔壁售卖糊状热食的档口,很多较年长的顾客也会自带容器来打包,可能老人觉得滚烫的食物用塑料袋不安全,但他们来打包炒米粉,还是会使用塑料袋打包。
她表示,如果所有人都自带容器打包,她可以省下一笔成本,尤其是最近塑料袋又起价。

她举例,其炒米粉是用腊纸包装,每次进货一叠大约10包(每包100张),成本约35令吉;免洗筷共10包,每包30支约1令吉50仙。
李上益:可以成为习惯
李平记清粥业者李上益透露,其粥档每10个打包顾客里,会有3个会自备容器,当中以乐龄人士或家庭主妇为主,大部分顾客还是会使用塑料袋,年轻人为了方便会直接打包去上班。

他本身非常支持自带容器打包的环保措举,他认为,这是一种习惯,为了下一代着想,所有人都应该响应,尽可能留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他说,塑料不能分解,若人们继续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导致环境受到破坏,遭殃的始终是下一代。
“当人们没得选择时,每次去打包都自带容器,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成为习惯,比如数年前落实的无免费塑料袋政策,如今大家都会自备环保袋购物。”
他坦言,很多人只想到方便自己,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政府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宣导,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李女士:健康又不麻烦
外带的李女士表示,每次都会带碗盏打包食物,并不会觉得麻烦,反而更健康及安全,最多回去清洗容器而已,总好过用塑料袋装食物,州政府鼓励民众自带容器打包的举措值得支持。

也有一名不愿具名的鸡饭业者认为,自带容器打包很麻烦,很少顾客会从家里带容器来打包鸡饭,尤其是打工一族,用塑料袋打包很方便,吃完即丢。
他说,本身平时在外面,也不会携带环保袋,若政府全面禁用塑料袋,会对很多人造成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