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产业产能过剩危及自身,多家企业陷入亏损。中国媒体报道,营收前6名的中国太阳能企业,其中5家在2024年的合计亏损预估高达310亿至341亿人民币(190.35亿至209.38亿令吉)。
中媒财经网4日报道,截至1月26日,已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24家太阳能主产业链上市公司,合计归母(归于母公司)净亏损约达546亿至623亿人民币(335.26亿至382.54亿令吉)。
其中,2023年营收排名前6的中国龙头太阳能企业为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TCL中环等6家,2024年除晶科能源实现微薄获利外,其余5家合计归母净亏损约达310亿至341亿人民币。
其中,硅料、硅片是今年亏损的重灾区。相对专注硅片生产的TCL中环预告亏损金额最大,归母净亏损约达82亿至89亿人民币(50.35亿至54.65亿令吉);硅料厂龙头通威股份则预亏70亿至75亿人民币(42.98亿至46.05亿令吉)。
3原因致中国太阳能企业承压
报道指出,中国太阳能企业营运承受压力的3大主因,分别为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内卷、部分海外市场贸易保护加剧,以及技术换代带来的资产减值。其中,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
以太阳能组件的供需为例,据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太阳能组件的产能为1428GW;以1.2的容配比估算,2024年太阳能组件需求仅约563GW至720GW,无法支撑庞大的产能供给,2025年预期也同样如此。
报道提到,综合来看,无论对需求的预期是乐观还是悲观,短期内太阳能产业都难以逆转供需失衡的态势。
为了摆脱供需失衡所导致的“内卷式”竞争,中国光伏协会自去年10月以来组织企业召开多场会议,太阳能企业在限价、限产方面达成共识,并著手调整。
其中,限价是指参与自律的企业应以高于协会公布的参考成本价进行投标、销售,而限产则是根据商议的配额。
报道指出,2024年第4季以来,太阳能主产业链各环节开工率及产量已有明显下降。据研调机构InfoLink数据,2025年1月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开工率分别仅约36%、47%、48%、3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认为,硅料、硅片端已调整得差不多,企业在价格回到成本线前应不会再提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