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余惠兰
糕加必(Kuih Kapit)是华人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糕点,每一片经过炭火精心烘烤的糕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精湛的手艺。在玻璃市,一对兄弟每个周末都与外婆一起制作这道传统糕点,传承着家族代代相传的手艺与温暖的记忆。
这对兄弟分别是17岁的许延铨与13岁的弟弟许延贤,他们在每个没有上课的周末,都会来到位于玻璃市加央的外婆叶美慕的家里参与制作糕加必。
糕加必是华人传统的佳节糕点,主要由粘米粉、糖和椰浆制成,经过烘烤后,将其折叠成扇子形状,口感酥脆香甜,深受各个年龄层的喜爱。
然而,制作糕加必的过程并不简单,特别是在使用炭火烘烤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准掌控。制作时不能急躁,必须耐心与用心,才能烤制出美味的口感。
许延铨:制作工程明确分工
许延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从小他就看着外婆与家人一起制作糕加必,今年是他第二年亲自参与其中。
作为玻璃市中学铜乐队的队长,延铨平时忙于学业和乐队训练,但每个周末,他都会抽空与弟弟延贤一同前往外婆家,制作这道传统糕点。
他表示,制作糕加必的过程有明确的分工,外婆负责翻转和操控炭火上的糕加必铁模具,弟弟则负责将面浆搅拌均匀并整理罐子,而他的任务是将烤熟的糕加必折叠成扇形并装入罐子。
延铨也说,每次制作糕加必大约需要6个小时,从早晨8时开始至下午2时左右完成,过程考验耐心,但只要用心做,就能做到最好。
仅接收老客户订单
他回忆道,刚开始时他曾被刚烤好的糕加必烫到手,需要用盘子助力把饼压平,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已经掌握了技巧,能够轻松完成折叠糕加必的工作。
延铨也称赞外婆不仅将糕加必做得特别美味,还擅长制作各种佳节糕点,深受家人和亲戚的喜爱。尤其在新年期间,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份传承下来的美好味道。
询及订单反应时,延铨表示,由于人手有限,他们仅接收老客户的订单,并没有通过网络宣传或接单。其中一些制作好的糕点则是外婆用来赠送亲友的礼品。
叶美慕:保留独特古早味道
年过七旬的外婆叶美慕则说,从小就与家人一起制作各式传统糕点,包括糕加必。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每到农历新年前夕,家人们围绕着一起制作糕点,如今轮到她与子孙传承着一代代的手艺。
尽管现代科技发展迅速,许多传统糕点制作方式已被简化或机械化,但她坚持手工制作,因为深知才能保留独特的味道与温暖的回忆。
相信对延铨和延贤来说,和外婆一起制作糕加必的周末时光,已成为他们珍贵的记忆。这不仅让他们学会手艺,也让他们感受到外婆的温暖与她对传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