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近期在深圳会见香港工商界代表时呼吁,工商界要以实际行动支持香港发展,发挥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坚守企业社会责任,为增进民生福祉多作贡献。其后,港澳办发稿引述夏主任会上讲话时表示,香港不能仅靠传统优势“一招鲜、吃遍天”,必须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另外又点名提到本港要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推动创科发展及加快旅游业升级。
笔者认为,从早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祖籍宁波香港企业家的回信,以及夏宝龙主任两年内两度来港调研考察的讲话都能看出,在面对世界百年不遇变局之际,中央冀望本港工商界能主动承担起更多建设香港社会的责任,通过自我改革创新,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协助香港社会经济升级转型的同时,为市民大众做出更多实质性贡献。
事实上,近十多年香港社会及工商界似乎都出现了入不愿走出舒适圈的“食老本”现象,仍旧以过去的固有思维发展产业和经济,以至于本港无论在创新科技还是产业升级方面,都有被临近地区超越的趋势,亦较难快速地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因此熟悉香港情况的习近平主席及夏宝龙主任才会多次指出,香港需要改革,工商界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和贡献国家发展的力量。
要知道,香港工商界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及国际人脉,并且比起政府机构更具灵活性,本应是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升级转型的主力军。惟过去一段长时间,部分工商界人士太习惯“赚快钱”的经营模式,导致经营思维变得因循保守,认为凡事必须“计掂条数”,平衡利益与风险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后果就是令本地工商界以至于香港社会的整体竞争力逐年下降,社会经济发展裹足不前。
然而,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和推动社会改革创新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零和游戏,工商界在“计掂条数”和贡献社会之间仍有很广阔和充满机遇的发展空间。举例来说,工商界走出舒适圈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入,既能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亦能帮助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强化香港的竞争力为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以及融入国家发展规划打好基础。因此未来本港工商界要勇于承担起推动香港发展,社会产业升级转型的时代责任,在香港由治及兴,国家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