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大民族研究所容纳荣誉教授拿督张国祥的一番言论引发广泛争议。
他提到:“在华校就读的华裔学生不太聪明,虽然学校教授三种语言,但他们只擅长母语,甚至连英文和马来文都不怎么擅长。”这一评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弹,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与多语言背景下成长的华校生及家长群体群起挞伐。
从北海光华小学到北海锺灵,在华校接受12年教育的我,正是妥妥的华校生。不过,对我而言,张教授的有关言论不仅以偏概全,也对华校生群体极不公平。
实际上,这位张教授过往也有一些非常偏颇的言论,包括:华校生瞧不起马来人;多元流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绊脚石,语言问题阻碍了华人与其他种族的交流;肉骨茶应改名为“骨茶”等极端言论。
作为一名出生自吉兰丹道北的土生华人(即俗称的“福建暹”),张教授口操流利国语,而他自己也曾在访问中提到,由于他对伊斯兰及马来群体的深入认识,甚至曾被华裔和印裔称为“Ustad”(宗教师)和“Haji”(哈芝)。
是的,或许他对国语、伊斯兰和马来群体的认识确实算专家,但这并不代表他认识这些范畴以外的事务,尤其是他过往的出格言论,都没有提出相关数据和论据来背书,纯粹是以学者的姿态来表达个人看法,才会提出自以为是、以偏概全、充满偏见性和针对性的偏颇言论。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多元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华校不仅在学术上注重三语教育,更强调德育与修养,如《弟子规》中的美德教育是华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教育理念不仅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个人素养、行为规范及道德修养。
因此,将华校教育仅仅归结为语言掌握能力,显然忽略了其更广泛的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非华裔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入华校,正正说明了华校教育的吸引力与实用性。
当然,无论是国民学校或国民型学校的存在,都证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实意义,毕竟教育的本质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一个人的成就与其受教育的背景并无直接关系,过于简单化的评估只会忽视个体的独特能力与潜力。任何将学生简单归类、贴标签的言论都无法真正反映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与潜力,不能以“聪明不聪明”来定义一个群体。
对于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而言,包容与理解才是我们维持和谐社会的关键。缺乏数据和论据的极端言论,只会破坏马来西亚一直以来的种族和谐与社会团结,并加深跨族间的误解与隔阂啊!
节录:这位张教授过往也有一些非常偏颇的言论,包括:华校生瞧不起马来人;多元流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绊脚石,语言问题阻碍了华人与其他种族的交流;肉骨茶应改名为“骨茶”等极端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