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论述时常引述中非经贸合作的数据佐证友好发展,西方媒体则聚焦中国援建非洲带来“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向《星岛》分析,中非双边债务仅占非洲外债总额11%,中国向一些非洲国家提供贷款,这些债务涉及国计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且有资产作为保障,并不是“陷阱”。
他指出,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带来债务陷阱,是因为非洲国家以前向西方私人企业举债,如今中国影响力逐年上升,打破了它们此前的套路。
西方国家联手围剿中国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在非洲却似乎攻无不克。王义桅指出,中国的确要拓展全球电动产能的新市场,而非洲国家正需要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中国的电动汽车又好又便宜,还能够让它们减排,何乐而不为呢?”同时,中国的本土化生产将带动产业化发展,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依附性援助陷阱所做不到的。
对于中非合作等未来发展,中新社引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长刘鸿武表示,过去,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大写意”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如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和莱基深水港等;未来,中非不仅要继续推进这些重大项目,还要著力于细节,去描绘一些“工笔画”,实现大小工程的效益配套和交通建设的互联互通。
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逾400亿美元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1739.96亿令吉)。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近日研究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非洲在2012年至2018年间,每年从中国获得超过100亿美元(434.99亿令吉)贷款,但相关贷款自冠病疫情爆发以来急剧下降。虽然去年相关贷款比2022年增加3倍多,但仍显示中国希望控制与高负债经济体相关的风险。
中美博弈日趋激烈,非洲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更加重要。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向中央社表示,中国除了争取市场和资源以外,也对非洲进行投资,输出中国资本。这是中国巩固外交关系的一个工具,希望在非洲和其他地方的受惠国可以在外交上,尤其是在联合国,协助推动中国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