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德洲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拥有一个轻松、无压力的工作,同时还是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因此每个家庭都鼓励孩子考入师范学院。
然而当代年轻华裔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成为教师的兴趣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这种刻板印象的变化可能对未来华裔教师充足与否造成影响,对华文教育构成威胁。
为此,教总和董总共同成立了“我要当老师”委员会,通过新一轮的巡回宣导和招生活动,鼓励更多华裔青年报读师范课程,成为小学和中学的华文教师,确保华文教育的永续传承。
这两个组织是我们华社的教育领域代表。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发起活动,表示着华人师资问题已引起广泛注意,如果不认真看待,未来将威胁师资问题,进而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尽管近年来申请华文师范课程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复杂的录取程序,尤其是心理测试环节,导致许多申请者被淘汰。
单凭心理测试来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教师,显然过于简单和不合理。心理测试虽有其价值,但不能全面评估一个人的能力。
教师职位要求持有“教育是良心工作”的信念,缺乏这种心态,即使测试结果非常理想,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与教育紧密相连,承担起培养下一代和未来国家栋梁的重任。这一角色绝不能马虎或敷衍了事。
有时,教师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甚至做出牺牲,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这种“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精神,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至少要确保不误导学生,不把教师职位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教师职业不仅是为了生计,更重要的是履行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即使有些教师在学校服务超过10年,如果他们没有真心投入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关怀,那么他们并不适合这个职位。相反的,一些教师虽然只有数月的教学经验,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教师是否合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教师的热情和是否适合这一职位,是超越测试的真正标准,不应仅以心理测试作为录取的门槛,否则将成为一种不公平的选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