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秦皇岛的光伏发电厂。
德国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一份最新报告称,2023年中国国内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是美国和欧盟总和的2倍,太阳能机组制造能力占全球80%。到2050年中国将占全球电力供应50%以上,欧盟与美国完全无法与之竞争。
《德国之声》报导,在中国将太阳能元件生产成本降低42%至每瓦15美仙(0.70令吉)后,美国和欧洲已无法与中国竞争。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称,中国制造商相对于国际竞争对手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伍德麦肯兹公司副总裁、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专家克内尔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太阳能元件制造商,12月份统计的太阳能模组单位价格显示,中国每瓦15美仙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印度每瓦22美仙(1.02令吉)、欧洲每瓦30美仙(1.40令吉)和美国每瓦40美仙(1.86令吉)。
他表示,中国拥有的巨大成本优势,这就意味著国际竞争对手试图取代可再生能源中国供应商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虽然市场上太阳能元件供应前景看好,但中国的竞争对手不太可能在成本上取胜。换言之,中国已经赢得了绿色科技产能的竞赛。
克内尔指出,一项对美国和中国光伏产业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廉价劳动力和政府的支持,而是由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由此产生的供应链优势所驱动的。
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表示,根据2022年上半年的行业数据,他们估计中国制造商的价格优势为23%。而价格优势的主因并非来自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是来自于产业规模、较低的资金成本与宽松的商业监管环境。
NREL高级分析师、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古德里奇表示,这些优势并非中国独有,如果能够达到类似的规模,其他国家的制造商也可以复制这种优势。不过专家认为,近两年虽然欧美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取得巨大进展,但要像中国这样在太阳能元件行业达到临界规模,需要相应的商业应用,而这种条件在中央集权国家的资本主义下似乎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