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丽丽
我认识一位朋友,最近进入某跨国机构的客服后勤部门工作,在认识新同事的过程中也知道了他们背后的惊人履历–他的同事都从国内外各名牌大学生物系、化工系、心理系和语言学系等五花八门的科系毕业。其中有人是全额奖学金得主,更有不少人有硕士以上学历,但是大家都到了和自己学习的科系毫不相干的工作岗位。
当询问起原因时,答案几乎异口同声:自己想留在马来西亚工作,但因为学习的都不是热门专业,能够找到的专业对口职业多数待遇不佳,或看似是专业对口实际上却是个包山包海的工作。有的人做了几年实在受不了,只好跳槽到待遇佳、工作内容和福利较为稳定,提供培训也不设专业门槛的跨国企业客服部门工作。
可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客服也是其中一个在淘汰边缘的岗位。他和同事们也不时感到十分焦虑,但是自己学习的专业产业,在马来西亚却不见有任何发展的迹象。
马来西亚的产业发展受限,是我们目前需要正视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产业发展不健全也不够多元、薪资和物价不成比例、职业生涯发展机会不高,以及近几年马币汇率持续走低等等,造成大批人才外流,并在国外闯出一番天地。随手拈来的例子有世界上首台USB随身碟创造者潘建成、时尚界有著名的大马鞋王周仰杰Jimmy Choo、毕业于槟城锺灵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新加坡前卫生部长许文远、摘下奥斯卡金像奖影后的杨紫琼,俗称“大马帮”的本地知名歌手梁静茹和光良品冠等等。
根据本地媒体GTI的年度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万7380名本地公立、私立和国外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有56%受访者考虑在毕业后到国外发展,主要原因是认为国外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人才外流的现象,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早期因族群政策偏差,造成许多非土着人才外流,然而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马来精英也选择到国外闯天下,可见政策偏差已经并非单纯的族群问题,而是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造成。
这其实也可以从同样的调查中,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十大企业中看出端倪。这十大企业中居然有6家金融公司,但显然的,马来西亚并不是什么金融中心。毕业生选择金融业,大概也是因为待遇比较好、工作安稳,薪水也比较高。
如果稍作调查,就会看到大国如美国、中国等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最佳选择前十名,依然以科技公司为主,而马来西亚的学生并不选择科技产业,可能与近年来该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有关。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也没有发展成熟的科技产业链可言,现有的都是从国外到马来西亚投资的跨国企业,大马并没有真正成熟、属于自己擅长或独占鳌头的科研开发环境。
刚从大学毕业的社会新人,其实依然处于可以天马行空、充满创造力和热情理想的年纪,但从他们所选择的职业,就大概知道马来西亚的就业环境无法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出路和选择。大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或者想要成就什么,因为我们的大环境没有这种选项。而这种情况只会造就恶性循环,当社会失去年轻人的创意和理想原动力,产业发展当然也会止步不前。
小时候,学校教育时常告诉我们马来西亚有着非常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一个富饶的国度。然而,这些优势似乎并没有把我国推向世界,我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足以引领未来10年、20年的趋势发展。何时我们才能出现专属于马来西亚、在这世界上无人可取代的产业呢?这是一个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未来5至10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连许多知识型岗位也面临淘汰的危险。然而,科技再怎么发展,手动技术型职业岗位仍然需要人力填补,这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另外,要成就人工智能也是需要人们去设计及製造,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更是一个趋势的方向。
总而言之,在我国还没有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道路之前,政府应该致力于调整人民的收支结构,尽量让各行各业都能够生活安定,不至于烦恼生存的问题。若我国能有更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配合教育发展的调整,例如更重视技职培训教育;或以在地化优势迎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培训相关领域的人才等等,如此可避免学生在就业前的焦虑,也减少大马人才的外流,而或许这就是把我国的产业发展推向世界舞台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