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丽丽
经济部长拉菲兹近来发表的人民“外食成瘾导致通膨”的言论,让许多人看了大皱眉头,说实话,我也是其中一员。
身为职业女性,我绝对可以感同身受在职父母们的辛苦–每天早上6、7点把孩子载到学校后去上班,5、6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塞车去接孩子回家,回到家往往是7点之后了。如果还要花时间准备食物,最快用1个小时做好的话,那吃晚饭已经是8点之后的事情,更不用提饭后要处理的一堆事情包括洗碗等家务……
下班后载下课的孩子直接去小贩中心吃饭,然后回家大人小孩梳洗整理后各忙各的事情,当然是一般双薪家庭不得已之下的选择。
拉菲兹作为应该站在民生最前线的国家经济部长,这种言论显然非常不合适。拉菲兹的言论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他只说出了现象的一部分,并用形而上的经济理论以及数据去分析现象,并没有真正地展现出民间的生活实况。而作为经济部长,他这种离地的思维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作为政府部门长官,必须具备能够接受和理解形而上知识理论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在地理解民间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面貌,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种多元文化、乡镇生活差异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高官想法应该更全面,避免发表扁平而单面向的看法让民众误会,甚至是以此而制定政策。
对民众来说,理财最基本的概念不外乎“开源”和“节流”。当我们省下准备食物的时间,用来做兼职或者开拓更多财务收入来源,这样可支配收入是会增加,或者减少呢?姑且不论有家庭的人士,以我国现在的薪资水准,单身人士也往往喊钱不够用,若以在家煮食为主,在如今基本食材都频频涨价的情况下,对财务规划而言真的更有效率吗?上面两个简单的问题,民众选择外食的行为已经给了答案。
另外,拉菲兹也说,外国民众觉得外食是奢侈的事,因此都是在家里煮食比较多,反而我国民众因为政府有资金进口食材,没有专注在食物生产,所以才付出代价。我想问,他指的是哪国?
要知道,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气候都不一样。举个例子说,在四季分明以及社会经济趋向稳定的欧洲部分国家,外食文化的确不普及,餐厅里的食物更为昂贵,所以大家都会倾向于在家煮食。也有一些重视工作后休闲和家庭时间的国家地区,没有加班加点的文化,人民普遍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共度时光,自然在家中煮食并不是一个负担。但是在许多重视经济发展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小贩盛行外食便宜又方便,从邻国新加坡,到香港、台湾、韩国和中国,外食肯定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
拉菲兹强调,他有数据来支持他的説法,同时也强调他不以此归咎民众,因为主要是过去的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公共交通失利等因素,而导致外食文化盛行,对于这些我也是认同。但作为经济部长,在挑出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让人民看到他解决问题的魄力。人民更想要知道的是,在这当下,经济部是否有能力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方案和政策,对症下药改善国民收入以及舒缓通膨问题,促使一个不一样的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也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这一切,岂是让民众回家自己煮饭、不要外食,就能简单解决的?如果大家都在家里煮饭就能搞好经济,那么小贩和餐饮业对社会经济发展难道就没有贡献?我国长久以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弊端,也只能从一个面向去解读吗?这未免太匪夷所思。
当经济好转,民众可支配所得增加,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休闲生活时间,外食成本高于在家煮食的成本,民众自然会减少外食。马来西亚饮食文化那么丰富,目前外食不但节省效率,更是我们认识各族和各阶层人民文化的最佳窗口。经济部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搞好经济,而不是去掉我们如此精彩丰富的外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