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锐意搞活“夜经济”,冀望能重振本地消费,助力经济复苏。首个怀旧夜市“海滨艺游坊”将在本周三(27日)于湾仔海滨启动,为市民及旅客免费提供集香港文化、艺术、音乐及科技的嘉年华,让市民大众亲身感受香港百年老经典情怀。
惟笔者认为,本港的“夜经济”不能一味地朝“盛事化”方向发展,而是要“贴地”和有烟火气才能聚集人气,长期发展下去;同时间,政府亦要在政策上适度地松绑,为有意经营夜市的商贩提供便利,才能吸引更多元化的经营者进驻夜市,为市民和游客服务。
事实上,在湾仔海滨夜市启动前,庙街及大型商场已积极参与“香港夜缤纷”活动,除延长营业时间外,也推出新活动,响应政府呼吁。惟有部分夜市的商贩反映,现时申领食物牌照费时失事,有个案需时近半年才获发牌照,因此若想要在短期内激活本地夜市,政府就必须松绑政策,加快发牌的行政流程。以早前内地爆火的山东淄博烧烤夜市为例,当地政府在划定场地给经营者之后,马上设立了“烧烤办证专属窗口”,实施特事特办,仅需20分钟就可以为有意经营的商贩办理好烧烤所需的证件。
反观香港,不但熟食摊贩不能做明火煮食,还有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小吃种类和品质,打击了商贩参与夜市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该思考如何放松各项限制,为参与夜市商贩拆墙松绑。
同时间,港府在搞夜市活动时,不能再以“盛事化”思维经营。“盛事化”资源投入大,可持续性低,难以长期经营,若想“夜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夜市就必须平民化及有烟火气。
要知道,世间盛事,不如一碗人间烟火,若夜市不能让本地市民及游客重拾以前小贩、大笪地夜市的感觉及集体回忆,那就难以刺激消费和长期经营,最终只会沦为“期间限定”的短期活动,对长期经济发展和刺激消费的作用不大。
市井长街,聚拢来的是烟火,摊开来的是人间。若夜市不能长期扎根社区,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会在政府不再投入资源后逐渐消失,难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带动经济发展。 政府在力争在搞活夜市经济的同时,要为夜市找到可持续经营的方法,才能令“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