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24年 11月 24日
主页 副刊 悠周刊

老报人郑文辉 美丽的文学人生

- Advertisement -

资深报人郑文辉年过八旬,仍不断出书。

  文/林佩碧     摄影/ 庄耿闻   转载自《新明日报》

资深报人郑文辉年过八旬,仍勤于笔耕,出书不断,可见他骨子里那股对写作的热忱,从未改变。

去年底,他出版最新著作《我》,讲述自己从一个在麻坡出生的淳朴小男孩,到20岁成为记者、再到担任《新明日报》副总编辑,经历过日治苦难、新马合并、种族暴动到新加坡的建国历程。书里的不同记忆片段,反映的是一个大时代的背景,说的虽然是“我”,但其实也是很多“我们”的故事。

郑文辉三年前受邀为《早报悦读@NLB》举行线上讲座,畅谈40多年新闻工作回忆。

“我为什么要写《我》?”

郑文辉(84岁)在《我》的开篇第一个句子,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原来,他在去年初看到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一次访问中,谈到配合今年《联合早报》创报100年,将开展一项记录华文报业的口述历史项目,由40多名在任报人及前报人对多名老报人进行口述历史访问,深度分享关于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发展历史,因为这不仅关乎华文报业的发展,也与世界的形势、新加坡的社会息息相关。

- Advertisement -

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的郑文辉,为此项目“燃起了回忆的火花”,也有感于这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年已流失不少,觉得自己有义务“从我出生在战乱的时代到后来投入报林的际遇、时代社会的演化,报人的生涯等的事迹,向下一代人叙述留痕。”

就是如此直接简单的一个原因,促成出版的契机,对“写书像吃饭”的郑文辉来说,仅花数月时间,便完成了这本厚达377页的《我》。

当年出版第一本书《马六甲古今 谈》时,郑文辉还手绘马六甲地图。

必须是“杂家”

1939年,郑文辉在麻坡的玉射(Grisek)出生,祖籍永春。他出生不久便经历了日军占领新马的血腥时期,接着是英国人为对付马共而颁布紧急法令,加上五十年代新马掀起的反殖民统治动乱,还有新马人民欢呼“Merdeka”的历史时刻……那些多风多雨的年代,他都一一经历。

中学是他人生的转捩点,因为是《中国学生周报》(后改为《学生周报》)通讯员的缘故,他认识了友联出版社的负责人陈思明。

1959年离校后,他在陈思明的推荐下进入《虎报》,被派驻马六甲;两年多后再进入《马来亚通报》当编辑和撰稿员。1964年,他来到新加坡,出任《民报》总编辑;1967年《新明日报》创刊,被金庸聘为新闻编辑,后擢升为副总编辑,一做就是35年,直到2001年12月31日退休。

然而,郑文辉的报人生涯并未就此结束。退休后,他还受邀担任过槟城《光华日报》、古晋《国际时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商报》和棉兰《讯报》的编务顾问。期间,他在家也继续涂涂写写,并参加永春会馆的活动,协助会馆出版特辑和会讯等,一刻也没闲下来。

谈到报人应有的特质,他说:“做我们这行,不必是专家,但必须是杂家,什么东西都要懂一点,也有兴趣去多认识一点,写起新闻来才好读。”

创作方面,他自60年代起陆续出版了约20本著作,包括《新加坡选择了李光耀:选区篇/亲友篇》、《麻河风萧萧》、《笑傲报林》》、《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新加坡华文报业史》、《新加坡的私会党》、《马六甲古今谈》和《马来西亚史话》等。

郑文辉的多本著作,可从百胜楼(书城)新华书店购买或订购。

郑文辉的最新著作《我》。

惊人记忆力

郑文辉的文字产量之所以如此惊人,一来因为他曾任职于新马多家报馆,在采访线上穿梭,接触的人从贩夫走卒到达官贵人皆有,题材信手拈来;二来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在没有笔录的情况下,大小事情都能自动在脑海中存档,比如小时候接触过的“真空教”、阿嫲送灶君、新村人放血治病的习俗等。

他也在《我》中分享了70年代,金庸常来新加坡视察《新明》期间,总爱架起双腿在办公桌边缘,一边抽烟,一边思索他的小说或社论的情景。有一次,年轻的郑文辉鼓起勇气问大侠为何老把双脚搁在桌缘,金庸笑说:“这样血液可以倒流避免生痔疮。”

至今,郑文辉还收藏了金庸以社长名义写的“办一张成功的报纸”,刊登在1971年元旦日的《新明日报》的剪报。可以这么说,任何与本地华文报业有关的大小事,他都储存在“记忆宝库”。

1965年金庸(右二)访问新加坡,拜访民报社长黎国华(右三),在民报楼下与郑文辉(左二),香港读者文摘负责人(左三)及本地已故报人林明洲(左一)合影。

与新明的缘份

对郑文辉来说,在他退休前35年,《新明》就是第二个家。他在1988年的21周年纪念特刊里曾写下一段感言:“21年来我把青春都卖给了它,因此,新明是我的第二生命……”

回忆《新明》创刊初期,郑文辉表示,两大张八大版,只卖一角钱,比当时的一杯咖啡乌还便宜,一推出立刻轰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社与报坛。加上其内容轻松、报道文字简洁浅白易懂,封面版打破传统框框,不以国际新闻为主,而是以当天重要或轻松新闻为主,因此深受小市民的喜爱。

当时的《新明》副刊的风格独特,除了独家刊登金庸的武侠小说外,还有其他的言情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多个专栏由本地和香港作者执笔,有港式的作风。娱乐版方面也经常有独家消息、港台艺人动态,这些在当时都是一项突破。

飞机撞死人的意外,有图为证。

在《新明》多年,令郑文辉印象深刻的新闻事件多不胜数,如1986年的新世界塌楼惨案、1991年的SQ117劫机案和1997年的胜安空难等。不过,最匪夷所思的还是1973年在林厝港一带,一台掠空而过的战机飞行时,扫过搭建在户外的木板厕所,结果导致一名正在如厕的男子受伤不治的意外。

他说:“做一个新闻从业员,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男子在厕所被飞机撞死’有照片为证,这等罕见奇闻,立刻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题材。”

太太蓝玉(原名李玉琼)曾任《新明日报》和《联合早报》副刊编辑。

太太离开后…

郑文辉的太太是本地作家蓝玉(原名李玉琼),上个月13日逝世,享年83岁。

两人于1968年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女儿各自组织家庭后共添了四名外孙。蓝玉曾任《新明日报》和《联合早报》副刊编辑,主编文艺版《文风》《城市文学》。退休后,两人也曾携手经营蓝点图书书店与出版社。

- Advertisement -

郑文辉透露,蓝玉患有糖尿病,5年前开始洗肾,尽管如此,疫情前还很活跃,两人时常出去吃东西,见见朋友。“不过疫情后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她就慢慢静下来了,后来发现她患有失智症。去年底开始,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

“岁月总是安然地走过人间的春夏秋冬”,郑文辉坦言如今他也不去想太多,每天早餐面包鸡蛋、咖啡、报纸三样不能少,接着会出门走走;傍晚时分,女儿和外孙都会回家吃饭。为了保持头脑敏锐,他表示将继续涂涂写写,把脑海里记忆片段记录下来,继续寻找“我”的故事。

 

找工作, 就找这里!
› 立即申请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00.00 /Day
› 立即申请
  • Social Media Marketing Executive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6K /Month
› 立即申请
  • PHP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Wilayah Persekutuan
  • MYR 6K /Month
› 立即申请
  • DevOps Software Engine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6.5K /Month
› 立即申请
  • Java Software Engine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10K /Month
› 立即申请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立即申请
  • Curated Store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00.00 /Day
› 立即申请
  • Cashier and Kiosk Management for Kiosk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00.00 /Day
› 立即申请
  • Gallery Sitt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00.00 /Day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