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坏孩子长大了,听妈妈的话卖每盘2令吉50仙的叻沙当行善,自己改装汽车后在街边开档,一天竟然可以卖出20公斤或600盘的叻沙!
比起普通小贩的生意量,每天可以卖出20斤或600包的叻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记录。
除了星期五之外,这档每天在双溪大年巴东德姆苏路旁的叻沙档,不但售价特别便宜,每盘只卖2令吉50仙,而且满满的一盘叻沙还有半粒鸡蛋、还有生菜、甜甜的黄梨,好吃又便宜,每天前来光顾尤其打包的顾客非常多。
出生在彭亨州的苏海米(37岁),18岁离校后,因为不听话,每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不时参与飚摩托车活动、玩女人等不良活动,更曾经因为犯法被警方逮捕,被父亲一怒之下赶出家门。
苏海米辗转间来到双溪大年落脚,开始时是在汽车维修店上班,几年前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失业3个月后,决定改行卖叻沙。
苏海米的母亲在疫情期间因新冠肺炎去世,而他在失业期间一直想起母亲从小叮嘱一定要行善,所以当他萌起改行卖叻沙时,决定以怜悯的价钱让大家享受美食。
询及市场上的叻沙每盘最少5令吉,他的叻沙每盘只卖2令吉50仙是否可以赚钱?
“叻沙主要的原料是叻沙汤用的鱼,只要鱼价每公斤不超过10令吉,每盘卖2令吉不是问题,如果鱼的价钱每公斤超过10令吉,每盘叻沙就必须稍微起价,卖2令吉50仙。如果鱼的价钱每公斤超过20令吉,就无法卖到这个怜悯的价钱。”
面对疫情失业决定改行
苏海米的太太也是一名职业女性,在巴东德姆苏一间车行任职,3名儿女分别13岁、9岁及3岁。
提及在疫情期间因为老板无法开店做生意,家里也几个月完全没有收入,而且还要负担一家五口的生活费,再加上创业需要资金等,不过苏海米并没有放弃,咬紧牙根继续往创业的路迈进。
“当时想要买一辆小罗里,不过不够钱,所以才买了价值500令吉的二手国产威拉,自己动手改装,总共花了2000令吉,终于拥有一辆流动餐车。”
苏海米自己改装餐车,除了将轿车后部切开,再装上一个像客货车一样高的车顶,车头还装有一个铁架,作为储物用途。然而,改装车上路不犯法吗?
他的改装餐车第一天出门,就被陆路交通局的官员盯上,不过,由于他摆档的地方就在住家附近,不需要驾到马路上,因此,官员也警告他,只要不上路就不会被对付。
东西涨价成本增加一倍
苏海米改行后,从疫情至今也有3年的时间,询及目前通货膨胀,每盘2令吉50仙的价钱会不会面对成本压力,他说,他之前每盘叻沙只卖2令吉,几天前开始随着鱼的价格稍涨下,不得以之下只有将每盘的价格调到2令吉50仙。
“除了鱼的价钱之外,生菜的价格也涨了一倍,之前每公斤7至8令吉,现在涨到每公斤14令吉。”
他强调,疫情影响许多人的生计,他希望可以继续秉持母亲的叮嘱,让更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下,可以廉价吃到母亲及太太传授给他的叻沙。
刻苦耐劳每天仅睡3小时
苏海米在创业的路上并不是单打独斗,他感谢太太在工作之余给予帮忙,他的妻舅也当起档口助理。
询及当小贩是否比当汽车维修员更辛苦时,他指出,做生意虽然比起做工辛苦,不过,只要抱持着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怜悯叻沙的想法,他就感觉充满了冲劲。
“算起来我每天平均只睡3个小时,每天除了开档之外,还需要骑摩托买菜等需要的原料,晚上开始清理煮汤用的原料及鱼等,还要煮3大桶的叻沙汤,每天几乎忙到凌晨2时才入眠,然后5点又起身。”
他每天凌晨5时起身在孩子上学后,还需要到市场买菜,有时候还需要到高打瓜拉姆拉渔村或巴刹买鱼,忙了半天后,下午2时至2时30分左右就开档,继续忙碌的一天。
苏海米通常只选择沙丁鱼、大目鱼,或甘望鱼为叻沙汤的主原料,有时候没有渔获就被逼暂停营业。
2令吉50仙的叻沙,除了吸引众多巫裔同胞的光顾之外,每天也有许多华裔同胞前来打包,每天3大桶的叻沙汤几乎售罄。
“我现在每天看着在对面二手车行摆放的小罗里,我心想一定要买下它,然后就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卖怜悯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