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司徒瑞琼 摄影:曾国权
根据佛光山官方记录,星云大师一生踏足大马多达25次。继1963年第一次抵马后,却在时隔20年后方再来访,一切只因新加坡一名法师提及“缘簿”,让星云大师决定只有“机缘俱足”后才会再来。
星云大师在马的第一批在家弟子梁国兴(73岁)追忆大师生前,直说1963年7月24日,时年36岁的星云大师随台湾的中国佛教访问团,展开东南亚巡回弘法,其中两站正是当时的马来亚与新加坡。
他周二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认为,当时的马来亚之行,给大师日后在推动佛青运动上起极大启发。但新加坡一站深深震动了大师,是机缘未足就暂不再来。
他说,大师当时是访问团秘书与发言人,一行人跋山涉水抵达新加坡后,当地一名法师告知星云大师,自己是“一个抽屉满是来自台湾寺庙的缘簿”,是多到应付不来了!
他表示,青年时期的星云大师,巡回弘法是为改善佛教尤其提升及关怀佛青,不是为了“化缘”,所以将上述一番话藏在心中,决意暂不访马,静待机缘。
在当时,马来亚与新加坡尚未分家,马来亚因丰富天然资源如锡矿和橡胶等,整体经济比尚在戒严中的台湾,各方面物资仍需美国支援,是略胜一筹。
所谓“缘簿”就是各寺庙为筹款建庙或活动,对外募捐所用的募捐卡。
他表示,当年的马来亚之行,中国佛教访问团到访马六甲时,释迦院刚好主办佛青训练营,获逾170人参加,令时值青年的星云大师非常赞叹,认为马来亚佛教非常关怀年轻世代。
“返台后,大师在成立佛光山后便举办了多届的大专佛青夏令营,所以照拂青年之举,极可能得益于马六甲。”
梁国兴1975年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佛学会任主席,会成为星云大师在马最早一批在家弟子,缘自时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竺摩长老借出的《中国历代佛教书画精粹》。
他说,理大佛学会当时要做佛教文物展,便到三慧讲堂商借文物展出。
“竺摩长老借出的这部大块头的书编撰,奇怪的是,前半部是故宫收藏的历代佛教文献,后半部却是介绍星云大师,与其开创佛光山的经历。”
他坦言自己是不读则已,一读便满心震撼,不但从书中图集看到星云大师风釆,更从介绍的佛光山中,看到自己理想中的佛教道场楷模。
“我当时一心在想如何改善佛教、提升佛教形象,认为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佛教道场,才能纠正本地一些与佛法不符的行径方向。”
他认为,大师开创佛光山后将修持、文化、教育、艺术、学术和公益慈善融冶一炉的管理方式,正是自己心中所想,便决意拜访佛光山。
初触佛法满腔热血 有缘共处近一个月
梁国兴说初触佛法,自己满腔热血,一度有缘与星云大师共处近一个月,共谈佛教理想、成忘年之交。可是,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曾一次大胆邀请星云大师再访马弘法,却被大师以“机缘尚未成熟”回拒。
“大师当时没有正面回覆,却指示来自太平的比丘尼依华法师带来口讯,说是机缘尚未成熟。”
他在1977年出任马佛青总秘书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率7名干部,前往佛光山拜访,适逢佛光山正庆祝开山十周年,轮值主办台湾佛教界一年一度盛事“三坛大戒法会”,便有长时间追随大师左右,获大师随缘开示。
“当时我们8人都很年青,其中一人就是现在的檀香寺开山住持惟悟法师。我视星云大师如慈父却更像忘年交,是无所不谈、一见如故,有共同的发展佛教理想。”
他表示,大师当时给了马佛青许多忠告意见,自己回国后也不敢辜负,便积极展开接引青年工作,到处下乡成立佛教会、青年团,主办佛学班和青年营等。
“一天,我大胆写信给大师,说大马有逾200个佛青团体,想请你来弘法。但大师着依华法师带来口讯,说机缘未成熟。”
直到1983年,星云大师接受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竺摩长老邀请,时隔20年后再度来马,巡回弘法。当时的佛光山,已在台湾成功立足。
“来大马和槟城前,我突然收到大师一封亲笔信,说来槟时期望可与马佛青总会交流。”
他说,马佛青最后在是场交流会上,当场邀请大师出任宗教导师至今。
“所以,所谓机缘就是等他有这个再来的能力。于星云大师而言,他从来不为化缘而来。反之,是要挟带佛教资源来回馈大马佛教界。”
星云大师1983年再来时,已经年届56岁,距离上一次访马是相隔整整20年。
办3万人次筹款大法会 回馈大马佛教界
机缘俱足后,星云大师20年后再抵马弘法时号召力已非昔日可比,甚至由佛光山自承经费,在太平为马佛青举办一场多达3万人次到场的筹款大法会,回馈大马佛教界。
梁国兴说,许多佛教人士常说“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但在众人都将此话当作口头禅般时,惟有星云大师是真正将话化为行动,落实在佛光精神中。
“大师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却深深烙在我脑海中,因为大部份人是光说不练,惟独他主动去做。”
1983年星云大师接受竺摩长老邀请重返大马,为马来西亚佛学院主办法会以筹募教育基金,以及1984年主持全马寺院庵堂管理人员讲习会。
法会完后大师召集马佛青,主动提出同样要为马佛青做法会,而且由佛光山自备逾10人僧团从台湾来马的费用。
万缘法会于1985年在太平举行,分别为马佛青佛教发展基金会、太平佛教会和马佛青总会在太平成立马佛青训练中心,3大单位筹款。
是场法会被喻为当年佛教界最大盛事,出席信众多达逾3万人次,筵开1100席自由素宴餐桌,哄动一时。
梁国兴表示,星云大师没有因此停下回馈脚步,之后再要求马佛青协助动员,支援槟城妙香林广余长老于同年杪举办的“水陆大法会”,还亲临弘法。
“一场场法会的成功,引起更多法师争相邀请大师到访相助。1986年4月,星云大师又应槟城竹林寺之邀前来。”
为了庆祝1986年世界和平年,星云大师于是年4月13日抵槟与马佛教弘法会宗教导师达摩难陀长老,马佛青总会顾问许子根博士一起在光大主讲。
隔一年,在香格里拉酒店参与“南北大师喜相会”,与大马南传首座已故达摩难陀长老一起开讲,吸引1200人挤爆会场,还要另租会厅安置未能购票入场人潮。
“之后,马佛青还组两个团去台湾佛光山参学,开启两地佛教频密交流的行迹。”
东禅寺未建成前 弘法足迹多集中槟
星云大师踏足大马多达25次,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东禅寺未建成前,弘法足迹多数集中槟城,每逢来槟必定拜会妙香林广余长老和三慧讲堂竺摩长老,住在妙香林安排的院舍。
梁国兴说,1955年星云大师著作《释迦牟尼佛传》面世,妙香林广余长老发动助印,让星云大师开始与槟结缘,在大师心中种下深厚情缘。
“之后,大师每次来都住在妙香林的院舍,由广余长老安排一俱饮食等,感情很深,拜会竺摩长老则是长辈之情。”
他指出,星云大师早年主动支持妙香林“水陆大法会”,就是为报广余长老早年知遇之情。
梁国兴也直指星云大师重情重义,忆起大师晚年来马,每次必在会场轻嚷“:国兴,国兴,你在哪时?”,泪水即夺眶而出。
“大师十分念旧,记忆力超强,几十年来都还记得当年的老佛青。”
24岁就追随大师学佛的梁国兴,2008年在东禅寺大殿人群中参与欢迎大师法驾活动,当时大师已视力模糊,上台时就问,“国兴,你在哪里?”
隔年大师坐邮轮再来槟时,梁国兴也和一批老佛青上船,大师开口也还是问,“国兴,你在哪里啊?”。
“大师爱护青年的心,是历老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