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仲达
今年84岁、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的新加坡报人郑文辉在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在2020年出版《笑傲报林》之后,在2021年又出版《愚人看鹭》,并在2022年再出版厚达377页文长30余万言的《我》,记述他从“橡林走向报林”的故事。
新加坡前国会议员成汉通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我》,书名只有短短一个字,但跨越很长的时代。他讲述了一个在麻坡出生的小男孩,在经历战乱和动乱之后,从马六甲笔耕不辍到新加坡的历程。这也是50到60年代许多移民到新加坡的老一辈人的共同回忆。”
以《我》为中心,他巨细无遗勾画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从祖居永春,日军入侵,马共动乱,紧急状态,马来亚独立,新加坡独立,讲述所见、所听、所闻的文字点滴和图片,阅之如历历在目。
踏入报界, 他以《我》为中心,讲述他身历其境的那个时代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文报界的事事故故,他检出那个华文报辉煌时代的,但人们忘记了或资料空白的历史如《虎报》的创办过程和没落,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
以《我》为中心,他360度扫描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周遭的遭遇,如何踏入报界的“奇遇”,从《虎报》小记者成为《马来亚通报》编辑。1964年 ,时年25岁,竟当上新加坡《民报》总编辑。之后,为香港《明报》社长,武侠小说名家金庸的赏识,邀入他在新加坡创办的《新明日报》出掌副老总职位。
郑文辉的《我》不只是写他个人足迹,而是从他的际遇牵引出一页页的历史,他没有硬绑绑地把这些历史塞在文字里,而是把你带进历史走一圈,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郑文辉1964年南下新加坡时是孤单一人,现在一家十口。他从一个马来西亚人,变成了新加坡人。从一个在胶林赤脚沾满泥浆的小孩,成为住在光洁地板高楼的大城市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如血脉交融,郑文辉是一例子!《我》虽是他的独白,却也是很多人来自半岛的新加坡人的写照之一。
郑文辉的《我》,他也写到“我”。我和他同是来自玉射,同样步入报界,数十年来交往不断,他在《我》的“楔子”文首所刊的个人照片,是我在上世纪60年底为他所绘的,如烟往事,他的《我》,也给我带来无限的一页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