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拉律峇登及司南马县内多所学校皆接获教育局函件,将调动原校服务超过10年的教师一事,已引起校方领导及各界高度关注。
针对此事,北霹雳华校教师会主席王明裕校长向媒体说,单一学校多位老师一起调动,无论在教学或课外活动运作上都深受影响,同时老师若在原校服务没有产生问题或服务动力减降,也应不需调动的必要。
他表示,今次教师调动涉及幅度广、时机敏感,这将对校务运作、教学安排及学生学习成效,带来巨大冲击。
他认为,教育当局在人事调动政策上,应听取校方的专业意见与实际需求,万勿单方面式的执行,以便让教师多年来的付出与贡献,能获得应有的赏识与尊重。由于校长是老师们的直系主管,故不仅最了解老师的服务状况,也较清楚各校特色对相关老师的需求。
他表示,据了解,目前县内多所华小面对今次调动,占学校教师人数10%至20%,加上时值开学不久,许多学校的人事安排与教学计划已步入正轨,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幅度师资调动,势必打乱学校既定运作。
此外,王明裕也指出,许多深受影响的教师原本肩负教学、课外活动乃至行政等多重责任,长期在校耕耘,对校情熟悉,也对学生有持续性指导。
他强调,华小素来重视校本的特色发展,如二十四节令鼓、华乐团、铜乐队、诗歌朗诵及体育项目等,皆需长期专业投入,一旦骨干教师被抽调,相关发展恐中断。
他强调,学校团队建立不易,因此制度需更具弹性与人本关怀。
他表示,一个稳定且具凝聚力的学校团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背后是多年来师生共同努力成果,教师长期服务于同一所学校,往往已与学校三大机构和校内文化、学生需求、行政运作建立起紧密的连结,他们不仅是教学骨干,更是校园文化与精神的延续者。
“尽管理解教育局在人事安排上,必有其考量的出发点,我们也相信背后的用意是希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教育效能。”
“作为校长,我坦言自己对县内教育的发展深感忧心,当前的调动方式若未能兼顾学校现实与师生情感,可能会对教育生态带来冲击。”
调动逻辑似欠缺考量
王明裕强调,今次我们的出发点并非抗拒调动,而是希望人事政策能够更有弹性、更兼顾学校的平稳发展,同时听取学校的专业意见。
他认为,教育需要政策考量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平衡,只有下放权力,在理解各校的需要之下,才能共同守护这片教育园地,稳步推动县内教育持续发展。
他也说,学校的成绩成就,直接影响县级整体的教育水平,而错误决策对学校影响,需要校方一段长时间努力才能挽回,因此,年资不应成为唯一调动的因素,需依据校长意见应纳入参考。
他表示,教育局在今次调动老师所给予理由是教师服务年限过长,可能产生“舒适圈”、“倦怠感”及“缺乏创新”问题,但根据年终教师评估结果,被调动教师普遍表现良好,积极配合校务,亦无懒散或保守之迹象,令人质疑此次调动的逻辑与程序是否考虑足够周详。
他建议制度改革需包括申请制调动、阶段性交流、建立评估机制等。但对于制度层面的改进,他提出具体建议:
1. 采纳“申请制 + 协商制”调动机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申请调动,走出原校,以便贡献整个教育大环境,再与校方协商决定,避免强制性人事更动所带来的冲击。
2. 推动阶段性“短期交流”机制:例如安排资深教师短期支援其他学校,达至经验交流目的,又不影响原校长远发展。
3. 建立“调动前影响评估”程序:让校方针对特定教师在校职务、教学任务、课外指导等层面提供专业意见,以助教育局全面考量,例如调离军铜乐队教练或专才老师,将使学校特色受冲击。
4.拟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透过数据整合与逐年检视,制定更有弹性的资源配置策略,逐渐调换,避免一次性大规模调动所引发的震荡。
“教育是长期耕耘的事业,而教师是这片园地最可贵的种子与耕者。教育制度若要真正落实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现场、尊重专业、照顾人心。因此,希望教育局在制度推动过程中,多倾听学校领导的声音,共同为提升县内教育质量、稳定教育生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