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指出:“关税是最差的自助餐——你明明只想惩罚别人,结果自己吃到撑死。”这句话揭示了关税政策的内在悖论,尤其体现在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身上。
2018年,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的大旗,意图通过提高进口成本迫使全球产业链向美国回流,同时以关税威胁作为谈判筹码,试图换取对美国“更有利的交易”。然而,现实与设想南辕北辙。根据美国税收基金会(Tax Foundation)数据,美国消费者在贸易战中承担了超过90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而制造业回流的承诺多数流于表面,并未扭转制造业外流的趋势。
这一次,面对特朗普突如其来的“对等关税”,中国的应对并非一时冲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深知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较量。然而,特朗普在宣布后又来个大U转,将新一轮关税“宽限”90天,欧盟也选择观望退缩,最终将中国置于单独应战的局面。
特朗普导演的这出戏,其核心目的在于打破既有的全球秩序,制造混乱与不安。他意图让世界在恐慌中走上谈判桌,借机重塑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新规则体系。这不仅是一场经济冲突,更是一场围绕话语权与制度主导权展开的博弈。
在这场全球性的地缘经济震荡中,马来西亚虽非主角,却绝非局外人。作为高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体,马来西亚与中美两国经济深度捆绑。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浪潮如同投石入水,涟漪最终势必波及这个身处全球供应链节点的东南亚国家。
因此,马来西亚不可坐以待毙。与其成为池塘中被动挨打的池鱼,不如成为观潮而动的主动者。面对全球经济版图的动荡重绘,我国应努力把危机转化为转型的契机。
一方面,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平衡,这并不意味着被动骑墙。马来西亚可以参与推动“中立经济走廊”建设,与印尼、越南、土耳其、沙特等其他中小型经济体深化合作,强化供应链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不依赖中美的“第三选择”;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盟等市场的经贸合作,分散对单一市场的风险。
全球秩序正在重构,小国生存的空间从未宽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马来西亚的胜负并不取决于是否能改变世界局面,而在于是否能够在波涛汹涌中掌稳方向,在动荡裂变中坚持自己的节奏,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