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汇萍
2016年,“post-truth”(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词汇,引发全球关注。这一词汇常见的搭配包括“post-truth society”(后真相社会)和“post-truth politics”(后真相政治),意指在某些社会或政治情境中,情绪诉求与个人信念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客观事实本身。
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后真相”是一种现象,指在塑造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时,客观事实的影响力被情绪和信仰所取代。换句话说,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不再依赖证据和理性分析,而是根据“感觉对不对”来判断是非。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每一条信息都在争夺几秒钟的浏览时间。为了吸引点击量,一些平台、博主甚至部分媒体不得不制作夸张、情绪化,甚至失实的标题。“标题党”(clickbait)现象愈演愈烈,内容是否属实反而变得次要。只要能吸引争议、留言和转发,那就被视为“成功”的传播。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公众越来越依赖片段资讯来形成判断。我们习惯只看标题,不看全文,只读情绪,不查证据。这种阅读和认知方式,让情感与立场胜过事实与逻辑,形成了后真相的土壤。
这种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简单举例,科学告诉我们:“吸烟会导致健康问题。”但有人却说:“我朋友抽了很多年也没事啦,命来的啦。”尽管背后有成千上万份医学研究支持控烟,仍有人更愿意相信身边个别的例子。因为“身边人”的说法更亲切,听起来也比较舒服。这正是“后真相”社会的一大特征。
以最近行动党为天然气爆炸灾民筹款的事件为例,原本的出发点,是希望动员更多资源来协助受灾家庭,也提供一个透明、可参与的协助管道。但网络上却出现了一种说法:“首相愿意花千万援助缅甸地震,却让本国灾民靠筹款度日。”
这样的说法忽略了事件的全貌,也模糊了政党在体制之外额外努力的角色。事实上,从事发第一天起,首相亲赴现场,宣布每户家庭可获得5000令吉紧急援助,并承诺全力协助社区重建;交通部设立服务柜台,为灾民补发重要文件,并牵线私企提供额外3000令吉的支援;教育部也协助受影响的学生与教职员,提供心理辅导与返校安排,多方单位同步展开长期重建工作。
与此同时,行动党基于“党政分开”的原则,在体制之外筹措资源,希望透过公众的力量进一步支援灾民。所得款项100%用于灾民,不牵涉任何行政费用。这不是推卸政府责任,而是希望尽可能调动社会善意,让援助可以更快、更广地传达出去。
在“后真相”的舆论环境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掉入只相信立场、忽略真相的陷阱。但真实的世界,并不总是非黑即白。灾难发生后,政府与社会各方携手动员,是最应被肯定的方向。行动党的筹款行动,不是替代政府,而是社会共建的一部分。
我们理解公众对政策的关注与批评,这是民主社会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希望,无论立场如何,大家都能基于事实来讨论,而不是被情绪或误解所牵引。
行动党没有想要“解释自己多好”,我们只是希望告诉大家,这一次,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受灾的家庭,是为了让援助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到他们手上。没有别的。
批评可以继续,但别让误解阻碍了帮助。在后真相的世界,虽然情绪常常比事实更具影响力,但依然需要有人坚定地为真相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