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意志
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欢庆开斋节时,雪兰莪布特拉高园(Putra Heights)发生了天然气管泄漏事件。熊熊烈火窜向天空,升至百公尺高,甚至比毗邻的建筑物还高。许多人单看视频就不禁瑟瑟发抖,当地居民形容事故发生时,场面犹如火山爆发。想必在现场经历这起事故的人,肯定惊心胆跳。
然而,在火势尚未完全扑灭的情况下,竟然有不少民众站在事发地附近的草地上远远观望火灾,拿着手机拍下火光冲天的画面。殊不知,他们所处的位置,草地下埋设着液化天然气输送管道,这一举动无疑增加了他们置身危险之中的风险。
这起事件凸显了大马危机意识教育的缺失。许多国人仍抱有“幸运国度”的心态,认为马来西亚没有重大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因此,许多人认为危险与自己无关,忽视了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的反应常常过于慌乱,甚至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导致情况更为恶化。
除了这次天然气泄漏事件,其他事故也深刻揭示了大马人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不足。比如,缅甸地震后,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余震。部分人感受到震动后,竟然慌忙乘电梯逃生,甚至在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驾车离开,结果导致停车场与马路之间的通道被堵塞,形成长龙。这种错误的逃生方式不仅没有保障个人安全,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危机教育体系堪称全球典范。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孩子们就接受系统的防灾训练:如何避震、如何逃生、如何进行急救。这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成为了每个日本孩子的必修课。社区定期组织防灾演习,每个家庭都会备有“防灾应急包”,以便应对突发的灾难。
反观马来西亚,危机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几乎缺席,使得大多数人在灾难来临时无法有效应对,甚至做出错误的反应,增加了灾难的危害。
要改变这一现状,危机意识教育必须从源头开始。首先,教育部应当将危机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从小学开始教授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应对知识,并定期进行实景演练。其次,企业部门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安全培训。特别是高层建筑、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当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确保发生意外时,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
此外,政府应当完善国家的预警系统,利用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危机信息,确保每一个民众都能迅速获知灾难发生的最新动态。
防灾准备不是无谓的消耗,而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可预测事件的前瞻性规划。面对突发灾难,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而不是抱着围观者的心态。从今天开始,我们应当提高警觉,积极学习危机应对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
预防永远比补救更为重要,未雨绸缪总比临渴掘井更为实际。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了基本的危机应对能力,社会才能真正具备面对灾难时的韧性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