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州首长曹观友希望10年后,《牛津英语词典》对于“Tapau”的解释是“使用碗盏买食物”。
牛津大学出版社近日宣布,最新版本的《牛津英语词典》进行了更新,新增了多项源自大马和新加坡的“不可翻译词”,其中包括“Alamak”和“Tapau”。
曹观友说,“Tapau”是把食物带走的意思,但是他希望大马带走食物的方式,不再是使用塑料袋,而是使用碗盏或自己携带的容器。
“现在,如果你买一包粿条汤,小贩用1个塑料袋包粿条,1个塑料袋包汤,1个塑料袋包辣椒,1个塑料袋包酱油,最后用1个大塑料袋把全部东西包起来,总共用了5个塑料袋!”
他说,零塑料袋是长远斗争,希望10年后民众可一律使用碗盏打包食物。
他周六(29日)在渔人码头饮食中心主持“携带你自己的容器”活动推介礼时,如是表示。
陈莲枝:儿童癌症导因 微塑料是其中之一
槟城珍珠议员夫人协会主席陈莲枝说,这已经是第三场活动,前两场鼓励民众自己携带食物容器的活动在威中888小贩中心和才能园为食街举行,赠送了民众和小贩数百个碗盏。
她说,微塑料化学物质是造成儿童癌症的原因之一,我国1岁至19岁患癌孩子案例不断提高,特别是1岁至4岁的癌症病例有激增趋向,所以必须减少塑料污染。

林秀琴:自带便当盒 不是新概念
槟州社会发展、福利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指出,自带便当盒并不是一项新概念。在过去,长辈们买外食时,都会带着便当盒或碗盏去打包食物。
“所以,这次倡议并不是在要求大家做全新改变,而是回归以往更环保的生活方式。相信许多顾客已经开始自带容器,小贩们也热情地协助他们。我们也理解,槟城美食种类繁多,有些确实不太容易装进自带的容器。因此,我们要循序渐进,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让环保与美食文化可以并行不悖。”
她回顾2018年,也是从渔人码头饮食中心发起了“向塑料吸管说不(Say No to Straw)”运动,当时渔人码头的小贩们给予极大支持,最终这项倡议成为社会新常态。
“今天,我们再迈进一步,减少塑料袋使用,鼓励自带便当盒,不仅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恢复我们的传统习惯,以更负责任方式面对未来。”
拉詹德兰:去年垃圾再循环率 槟岛高于全国比率
槟岛市长拿督拉詹德兰说,塑料污染是全球必须解决问题,而槟州政府是全国首个推动减少塑料袋运动的州政府。
“槟岛市政厅也尽力带动小贩减少使用塑料袋和塑料吸管,此举也可以减少被送去垃圾场的垃圾。”
他说,槟岛去年垃圾再循环率高达43.73%,比全国的35.38%高出许多,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