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陈汇萍
三月妇女节,我有幸代表槟州行政议员 YB 林秀琴,出席由槟城妇女发展机构(PWDC)与 TechDome 联合举办的 “Women in Science” 活动。该活动旨在透过工作坊与讲座,鼓励约十五岁的中三女学生在未来选科时优先考虑理科领域。我们希望为工程、编程、科技等 STEM(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相关行业注入更多女性力量。
众所周知,STEM 向来是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为了打破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槟州政府旗下多个机构积极与本地中学携手合作。当日活动吸引了约 280 名女中学生踊跃参与。我们相信,通过这类启发性的活动,可以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忱,增加她们日后选择理科和投身 STEM 行业的可能性。
我也借此机会向在场学生分享:这些活动,其实不仅仅是“活动”,更是一场社会“运动”(movement)。我讲述了英国女性争取投票权的艰辛历程:在 1918 年前,英国女性与罪犯及精神病患同列,即便是牛津或剑桥的高材生,也因性别而无法投票。即使在 1918 年取得初步投票权,女性仍受限于必须年满 30 岁、有财产证明等严苛条件;相对地,男性仅因性别即可行使选举权。直至 1928 年,英国女性才终于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投票权利。
马来西亚曾是英属殖民地,因承袭英国的管理制度,我国女性在独立之时便拥有投票权。然而,我们不应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历史告诉我们,每一项权利的获得,背后都有无数前人艰苦的努力。要改变固有体制,从来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必须仰赖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推动。
国家若要提升未来的竞争力,就必须全面释放女性的潜能,尤其是在科技与高技能领域。未来的世界是电脑、科技、半导体的世界,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教育,就是学生。要突破长期由男性主导的结构,就必须有更多女性挺身而出。因此,政府必须将“活动”的层次,系统性地提升为“运动”,并以数据、经验、政策和资源,长期投入,持续推动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参与。
然而,最近公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却为我国敲响了警钟。马来西亚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中排名垫底。虽然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性别平等的满分评分(指数为 1.0),但在政治参与度及经济机会方面的表现却敬陪末座。
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它提醒我们:我国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女性在职场依然面对薪资差距、升迁障碍、性骚扰等结构性不公,也在政治参与方面面临诸多隐形壁垒。
因此,推动性别平等不应仅停留在口号,而应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议题。令人振奋的是,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同志近期已宣布,本党将在来届全国大选中落实至少 30% 女性候选人的目标。这不只是一项象征性的承诺,更是实质性的政治决策,展现了党对性别平权的坚定信念。
身为一名女性政治人物,我深知这项政策的意义。它不只是关于女性的参与率,更关乎决策层的多元性、政策制定的包容性,以及对下一代女孩的激励与鼓舞。唯有在政治结构中给予女性更多空间与发言权,才能真正推动一个更公平、具前瞻性的国家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