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非政府组织“维护加巴星大道行动委员会(Protect Karpal)”促请槟州首长曹观友拒绝在日落洞垃圾场修复计划中填海70英亩一事,曹观友要求反对此计划的个人或团体,按照正规管道提出意见。
他说,环境局已公开环境影响评估(EIA)报告,并开放公众咨询,一切程序都是依法进行,但反对者也可以通过公众咨询管道,提出本身看法和意见。
他表示,民众可积极参与政策讨论,以确保州内所有发展皆符合人民的公众利益。
由国云工程公司注资10亿令吉的“日落洞垃圾场复垦计划”,将涉及90英亩原有垃圾场地段及70英亩填海地。根据槟州环境局发布的环境评估报告,填海地段于垃圾场北部,临近加巴星大道。
受影响区域内多个住宅社区居民,本月16日成立“维护加巴星大道行动委员”,反对从日落洞垃圾场延伸至加巴星大道填海计划。
该组织日前发文告指出,理解州政府迫切需要解决日落洞垃圾场问题,但发展商的提案是建议大规模填海,并把大量回收机械安置在海岸线上,将加巴星道海岸变成回收工厂数年,这一激进的做法违背了已确立的科学原则及国际成功案例。
文告也说,拟议的填海工程也将侵占并破坏珍贵海洋生态系统——中途滩(Middle Bank)。此项目将破坏重要海洋栖息地、改变自然沉积物流向,引发长期生态失衡及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旨在修复日落洞垃圾场
曹观友周五(3月28日)在记者会被媒体询问此事时表示,上述计划是为了修复日落洞垃圾场,而配合日落洞垃圾填埋场修复及发展计划,加巴星道海域将填海70英亩,有关填海地段未来也会展开综合及商业发展计划。
“日落洞垃圾埋置场是于1970年代开始启用。为了修复这个垃圾场,必须将场内垃圾挖出回收及处理。”
他说,填海计划则是从日落洞垃圾场一直延伸到加巴星道前的海域部分,而垃圾场修复及清理完成后,将与填海地区一同展开综合发展计划。
确保填海工程 不会进中途滩区域
曹观友说,当加巴星海域填海工程完成后,州政府和槟州发展机构将获得20%至30%的土地面积,但是州政府目前还没有针对这块土地的用途做出决定。
他说,这项工程需要6年时间才能完工。
他也说,这项工程与《2007年固体废料管理及公共清洁法令》(672法令)没有关系,一旦批准,日落洞垃圾场就会转型,展开综合发展计划。
至于中途滩的争议,曹观友说,将确保此工程不会进入中途滩区域。
另外,2015年,时任槟州元首敦阿都拉曼曾建议在日落洞垃圾场地段上,兴建全新的槟州立法议会大厦,以解决议会建筑物长期以来空间不足问题。
敦阿都拉曼在2015年4月30日的槟州第十三届第三季第一次会议上说,目前的槟州立法议会建筑物于1959年成立,当时议员有24人,目前人数增至40人。由于现有空间已不足够,他希望槟政府物色一个更好的地点建新大厦,他当时也建议了日落洞垃圾场地段。
小知识:
日落洞垃圾填埋场于1970年代设立,当时该地区仍是一个郊区,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变化,该地点如今已不再适合作为垃圾场。
州政府因此在2015年公开征求建议书,以安全关闭垃圾场、建设新的垃圾场,并在修复后的垃圾场上进行开发计划。最终,PLB国云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建议书获得接纳。
槟政府、槟州发展机构及PLB国云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2月21日签署联合发展协议,进行槟岛日落洞垃圾填埋场修复计划,包括关闭垃圾场、准备新地点设垃圾场,以及修复日落洞垃圾填埋场后发展该地。
根据该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EIA),垃圾填埋场的范围达90英亩,而填海部分是从渔人码头美食中心前方海域,一直延伸到加巴星道前的海域部分,共70英亩,整个计划总范围是160英亩。
报告指出,垃圾填埋场的高度为37公尺,垃圾总量预计为1132万9285立方公尺,为了修复垃圾场,必须将场内垃圾挖出回收及处理。
填埋场内将开辟一个合适地区,设立4座回收建筑废料的大型机器,同时也在70英亩的填海地区,设立大型施工场所回收填埋场的垃圾。
有关填海工程将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最终将分成6个区域、设置20座大型机器进行回收工作,预计4年半回收所有垃圾。
报告也估计,回收后可循环使用的垃圾量为50%,或622万5828立方公尺。
垃圾场修复或清理完成后,将与填海地区一同展开涉及160英亩范围的发展计划,建设综合发展区和商业发展区。
当中,32.4英亩的土地将用作综合发展,设立住宅区和商店,其发展容积率为5:1,最多可以建设6988个房屋单位,而47.19英亩土地则是商业土地。
此外,有30英亩的土地也将移交槟政府,50.4英亩土地将建设各种基本设施,如小学、中学、清真寺、非伊斯兰宗教场所、开放空间、警局、消拯局、道路预留地、蓄水池、变电站、排水系统预留地、海滨步道。
另外,为配合有关填海工程,原本设立在垃圾填埋场旁的双溪槟榔渔民码头必须迁移至填海地区的北部。
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海域将填海70英亩,以配合垃圾场的修复工作,填海地区之后也会进行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