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华才
我在上星期有谈到政府以166亿令吉,通过租赁方式向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租赁28架AW139直升机。我在想,如果政府利用改成采购新型直升机,我们可以买到多少性能更好的直升机?
根据首相安华的说法,政府可能会在未来扩大这一做法。意思是说,未来政府可能会通过租赁获得其他配备。现在是军用直升机,未来消防及拯救局、警察或其他保安部队以后使用的直升机或者飞机,极有可能是租的,完全不考虑采购。
安华没有说的是,现在政府财务能力吃紧。国债高居不下,政府能够做的就是资源优化、减少开支。通过租赁方式为军方和保安部队租赁28架直升机,可以省下维护费和保养费。至于如果是直升机在飞行中发生意外,政府需不需要买单?还是保险覆盖?
你们或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这两期会把重点放在讨论租赁直升机这个课题?国防部是获得拨款最多的部门之一,却屡屡传出各种军购丑闻与弊案。这些年,纳税人究竟为多少单错误的军备采购“买单”,已无从计算。
很多人不知道,政府要购买任何军事配备,必须通过本地代理人跟外国公司交易,这其中涉及一笔可观的佣金。佣金有多少,这涉及官方机密,政府不会提供这方面的资讯。这就是军购弊案一再发生的原因,所以如何加强监督与制衡非常重要。
据我了解,早些年,政府向西班牙购买两艘Scorpene潜水艇和法国一艘Agosta二手潜水艇,加上维修、设备、军火等等之后,这些潜艇的成本超过70亿令吉。而支付给负责“协调与支援服务”的费用,占了潜艇价格的11%。
7亿令吉的佣金是什么概念?如果将这些开销用来兴建学校、公共医疗体系、公共交通及其他社会服务,那肯定会令人民受惠。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质问政府,这些军购程序是否存在问责制?如果没有,主张改革、透明的政府,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根据国防部的解释,通过代理洽谈,是要让本地人从中获得技术转移、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同时栽培本地企业;另一项考量则是让本地人来监督外国军火公司。问题来了,这些年过去了,我们可有掌握什么技术或科技?
除了军购案难以监督,我们也经常忽略一个核心问题。国防部明文规定,采购军备时会给予退休军人所拥有的公司优先权。因为他们熟悉军队所需的军备,但是,这会不会衍生官商挂钩?裙带与朋党风气?
很多军官在退休后,投入与政府有庞大商业往来的军火公司任职。这些军官在政府里评估投标时,会不会发生投标者向他们献议退休后进入其公司出任优差,以取得合约?台面上的交易或许看得到,只要没有问责制,台面下的交易很难禁止,也很难监督。
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个案件,就是发生在2008年5月两架停放在新街场空军基地的F-5E战机引擎失窃。当局最后追踪引擎至乌拉圭,才发现有人透过黑市出售给一间南美洲公司。负责调查此案的公账委员会声称,没有任何高级空军官员涉及此案。
我绝对认同,购买什么类型的军火或者军事配备涉及国家安全机密,确实不能公开讨论。只是一旦发现任何一项采购涉及贪污,是不是应该对付涉及者?这些年买贵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都没有后续行动?
独立于政府以外的国会公共账目委员会,通常只会在发现问题后才介入调查。国会如何强化军购案的监管机制?国外有什么经验值得学习?政策是否有必要作出重大改变?包括透明度,以及在考虑保安课题时,有必要改变观点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