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wongwah.com.my/wp-content/uploads/2024/08/王丽丽-jpg.jpg)
文/王丽丽
过去,人们谈起公共厕所,第一个联想到的往往是中国,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公厕状况一直是国内外旅客诟病的焦点。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厕所革命”已经成为该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许多大城市开始推动公厕改造,不仅提升清洁程度,还更加重视隐私与设施完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新建公共设施,已经逐步调整厕所比例,使女厕的设计数量增加到男厕的1.5到2倍,减少女性等待时间。这些变化不仅是卫生环境的提升,更是对于基本民生需求的尊重。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往往可以从公厕的设计与管理看出端倪。当人们能够在公共场所方便而无须忧虑,这代表着政府已经开始真正关注市民的日常需求,这样的细节,才是城市进步的象征。
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近年来积极推动公共厕所的现代化,从改善清洁标准,到如今改革公厕规划。他早前宣布,未来新建的公共厕所,必须按照男1:女2的比例建造,也就是说,每设立一间男厕,就必须对应建造两间女厕。这项政策一出,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厕所部长”,但这项改革并非小事,而是直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厕是否干净、数量是否充足、是否符合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需求,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却对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切身影响。如今,他进一步关注厕所的使用公平性,将目标放在增加女厕数量,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相信大家都观察到,无论是在商场、车站还是公共场所,男厕几乎不用排队,但女厕大排长龙却是常见现象。这并非因为女性“较慢”,而是公共设施规划长期忽略了性别生理需求的差异。男性因生理构造的不同,使用小便斗即可快速如厕,而女性则需要进入独立厕间,如厕时间自然较长。此外,女性在生理期需要额外时间整理、更换用品,照顾婴儿、幼童和年长家人的责任也常落在女性身上,这些因素都使得女厕的使用需求远高于男厕。若公共厕所的数量仍然维持相同比例,结果就是女厕外大排长龙,而男厕却几乎随时有空位,这样的状况显然不符合公平原则。
其实,许多亚洲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调整公共厕所的规划。例如,香港在2004年就将女厕与男厕的比例从1.5:1提高至2:1,并将这项标准纳入公厕设施规划的指引中,确保女性的如厕需求获得合理照顾。此外,香港的公共厕所也特别考量女性使用者的需求,设置了置物架、挂钩、婴儿尿布更换台和紧急呼救钟等设施,让公厕不仅是基本卫生设施,更具人性化与安全性。台湾在许多地区也採取相同措施,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女厕与男厕的比例提高到3:1或4:1,以缩短女性排队等候的时间,同时设立更多亲子厕所和无障碍厕所,方便携带幼儿的父母以及行动不便者使用。韩国则更进一步,透过法律规定女厕的马桶数必须多于男厕的小便斗与马桶数总和,确保女性的如厕权益得到公平对待。
女厕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女性的特权,而是对过去不公平规划的补正。当女性因为等待厕所而耽误行程,甚至影响健康时,这已经不仅仅是“便利性”的问题,而是一项公共卫生与公平性议题。此外,提升公厕的设计不仅造福女性,也能让整体社会受益。例如,设立更多亲子厕所,让父亲能够轻松带孩子如厕,不必面对设施不足的困境;增加无性别厕所,让年长者、行动不便者或需要照护的家庭成员都能够安心使用。这些都是改善公厕设计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而不仅仅是关于男女比例的争论。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使用,而不是让某个群体因生理条件而被忽视。今天的马来西亚,仍然有许多地方的公共设施未能完全考量不同性别、年龄和需求的使用者,这正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倪可敏的这项公厕改革,不仅提升了女厕数量,也让公共设施的设计迈向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与其戏称他是“厕所部长”,倒不如说他 是“民生部长”,因为这些改革确实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便利,而这不就是老百姓追求的生活素质吗。
公厕改革不应该只是政府的责任,企业、商场、公共机构也应该跟进这样的趋势,确保如厕环境不仅卫生,还能符合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当一个社会开始关注这些“小事”,其实也是迈向更文明、更进步社会的重要一步。希望未来,更多的城市、机构在规划公共设施时,真正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让上厕所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能变得公平、舒适且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