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大马篮坛有所关注的篮球爱好者们,皆不难察觉到暗流涌动,波涛汹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站在篮坛风口浪尖的,既非一贯在赛场上引发纠纷的球队胜负之争,也非教练为争取胜利而采取的富有争议性的战术策略,更非裁判判罚引发的各方分歧,而是一桩事关某位女裁判升迁之路的争议。这一话题的发酵,打破了我们,特别是关注大马篮坛的篮运发烧友们的认知,茶余饭后可吃的瓜又多了一种。
首先,未免对篮球不甚了解的看客读得云里雾里,先来一点小科普。篮球裁判也像球员一样,有着一套严谨而分明的分级与升级制度。如同篮球员从校队崭露头角,再到州队毕露锋芒,直至披上国家队战袍,经历层层递进的升级之路,裁判的成长轨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初出茅庐、执哨基层赛事的新手裁判,到为地方性比赛执法的“州级”裁判,再到获得马来西亚篮球总会(MABA)认证的C级、B级乃至A级裁判证,逐步迈向国际赛场的舞台。而其顶峰,则是获得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认证的国际裁判资格,执法国际赛事。
故事回到这一场在大马篮坛,尤其是在裁判界掀起滔天巨浪的某位女裁判的遭遇。简而言之,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裁判,年复一年,恪尽职守地执法各大球赛,兢兢业业地积累执法经验、精进体能与裁判技巧,一步一脚印地往更高层级的裁判级别迈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她却不知为何无缘参与晋升。这一切,究竟是因为怀孕而遭遇失格的女权议题?抑或是高层打压的强权议题?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无法凭空揣测真相。然而,管中窥豹,虽不完全,却亦能窥见一斑,进而让我们深刻的反思。大马篮坛在遴选那些才德兼备、准备充分的裁判晋升过程中,似乎缺乏一套统一的、可量化且规范的标准。
若存在一套可视的、明确的晋升指标,裁判若因某些原因未获参与考试或晋升,不仅能够心服口服,更能以此为契机,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逐步向自己的梦想目标迈进。
讽刺的是,球场上,裁判们依据数以百页计的篮球规则执法球赛,判罚球员,而对于裁判自身的评选与晋升,却缺少一套同样严格与清晰的准则。这种不对称的局面,岂不令人深思?
遴选合格裁判以晋升的制度,除需明确外,更应当高度透明。唯有如此,方能使被淘汰者心折口服,理解自身未能晋升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做出艰难决定、淘汰不合格裁判的高层领导,也不会被外界扣上“暗箱操作”的沉重帽子。通过这种公开、公平的遴选,可以有效避免“滥用强权”的质疑,从而保障裁判体系的公正与清明。
若想大马篮坛持续发展,球员、教练、裁判乃至观众等,各方的素质缺一不可。无论是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抑或是裁判机制的日臻完善,皆需在舆论的关注与专业的监督之下,汲取前行的动力与智慧。倘若忽视了这潜藏于表象之下的深层次问题,恐怕大马篮坛的未来发展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理也适用于足坛,羽坛等各大体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