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志伟
槟城的填海计划,一直是民间讨论的热点及期待的。近年来,希盟政府推行的大规模填海计划引发了广泛争议。然而,若将其与民政党执政时期的填海政策进行比较,差异之大,足以让人反思和质疑当前的施政方向。
民政党执政槟州期间,填海计划的规模相对不比眼前的大,通常在数十至一两百英亩之间。而且这些计划始终以满足槟城人民的基本需求为核心目标,例如提供廉价屋和中廉价屋,改善居民基本设施尤其是提升生活条件。
例如,1970年代敦林苍祐医生执政时期,在槟城海墘推行的首个填海计划被称为“填地”,是为了建设“豆干屋”,专供普通家庭安居。1980年代的五条路填海计划,仅61.8英亩,却兴建了大量廉价和中廉价屋,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此外,在日落洞大道(已改名为敦林苍祐医生大道)旁,民政党政府要求发展商在约300英亩的填海土地上,提供1500间廉价屋(售价2万5000令吉)及4000间中廉价屋(售价7万2500令吉),建设学校巴刹等基本设施等。与此同时,发展商还需负责建设免过路费的日落洞大道,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
这些实例充分说明,民政党在推行填海计划时,始终将人民的衣食住行摆在首位。政府不仅为发展商设下严格条件,更确保填海计划直接惠及普通民众,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政策。这种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及槟民效益的填海政策,与今天希盟政府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近几年填海建设的国家都很普遍。因为缺乏土地给予建设,陈旧的古建筑又不能改编,唯有向海面扩展,它极可能为社区注入希望与新的生命力。可是希盟执政槟州后,其填海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开发与商业化为导向,明显缺乏以民为本的考量。
槟岛南部填海计划(PSI)的计划填造3座人工岛,面积高达4500英亩,原意是以卖地换取轻快铁项目的资金。可是尽管联邦政府后来已承诺资助轻快铁建设,填海计划仍然推进,也可以一下子将其规模缩减至2300英亩的单座人工岛,这也足以表示火箭政府是没有规划之下而填海。然而,这项填海计划并未优先考虑建设廉价屋或学校,而是用于商业开发和豪华住宅,显然忽略了普通市民尤其是当地槟城人的需求。
槟城的美丽海景正逐渐沦为富人专属的景观,而大规模填海工程所带来的影响政府也没有给予重视及提供对策,就草草的赔钱了事。这对附近的居民尤其是靠海为生的渔民极为不公,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和槟城的自然生态平衡,也造成严重影响。
槟州的现状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反对党的声音被大幅削弱,尤其是传达讯息的管道都被堵上。此举也促成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在民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检视执政党的政策,表达人民的诉求,防止权力滥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政治竞争,推动政策透明化,最终受益肯定是人民。
槟州目前的大规模填海争议,正是由于执政党缺乏有效制衡的典型案例。无论是最初计划填造3座岛屿,还是后来缩减为单座“矽岛”,州政府始终没有充分倾听民众和环保组织的意见,都是政府说了算!没有真正的严格规划,朝更暮改这种独断专行的态度,严重损害了槟城的民主和民生。
在即将到来的槟州选举中,选民应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选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的政党,一直致力于捍卫人民的权益,并以过去时期的填海政策与眼前的作对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目标上,都该体现其对槟城人的责任感与长远眼光。
支持对槟城人谋求利益并推动更多惠及百姓的政策的政党,同时坚决反对任何不符合人民利益计划及一味凡事只会政治化且糊弄种族宗教主义的政党。
惟有真正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代表,才会有心为槟城的民主、生态和未来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