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陈晓云
哮喘,即慢性气道炎症,不一定是先天性的疾病。持续的气道发炎或长期接触过敏原,都会引发哮喘。呼吸内科顾问陈望捷医生提醒,若持续咳嗽超过两周,应尽快就医,以获得良好控制和预后。他强调:“严重哮喘不仅导致患者频繁急诊,甚至每次需要类固醇注射,带来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因此,陈医生呼吁大家应早期诊断,防患于未然。
2023年马来西亚全国疾病发病率调查(National Morbidity Survey)显示,约50万名6至17岁的儿童患有哮喘,其中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过去一年内经历过至少一次哮喘发作。而在成人群体中,哮喘患者多达140万人。
调查还发现,每10位持续咳嗽的患者中有3人其实患有哮喘,但尚未被诊断。此外,22%的成年哮喘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显示大众对哮喘的认识仍然不足。“由于缺乏对哮喘的了解,许多患者错过了在病情初期接受治疗的机会,导致哮喘无法得到良好控制,甚至频繁需要入院治疗。”陈医生如是说。
陈望捷医生解释道:“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定义,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非短时间内形成的疾病。”气道是由平滑肌构成的支气管道,这种肌肉既能舒张,也会收缩。
“在正常情况下,气道是畅通的。然而,当气道出现慢性炎症时,会引起收缩,导致气道变窄。同时,炎症和过量黏液的分泌导致气道内壁组织肿胀,内膜上皮细胞可能因此受损脱落,使气道更狭窄,从而引发咳嗽、呼吸急促、胸闷和胸痛等症状,持续咳嗽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陈医生解释,若呼吸道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咳嗽在两周内未停止,而其他感冒症状已经消失,那么患上支气管炎的可能性较高,进一步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即哮喘)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哮喘患者的症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因外界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气候变化、过敏原)而有所波动。 “气道会因外界刺激(如细菌感染、寒冷天气、吸烟、空气污染)收缩和变窄,而在刺激消退后逐渐舒张恢复。”陈医生补充道:“例如,患者在寒冷或空气污染时会感觉不适,但在白天或天气转暖时,支气管舒张,气道恢复通畅,患者会觉得症状缓解。”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不同的疾病,”陈医生指出。“COPD患者气道一旦收缩便无法恢复通畅,导致持续的呼吸急促。哮喘患者则是在受到刺激时气道收缩,外界因素消失后气道会舒张,症状也随之缓解。”
陈医生警示:“若不及时治疗,哮喘患者的气道平滑肌会越来越厚,呼吸越来越困难。气道的慢性炎症还会导致更多痰液分泌,进一步加剧气道狭窄和肌肉增厚,形成恶性循环。”
当哮喘病情恶化,患者连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或走路都会感到气喘不止。这些都是长期忽视哮喘所积累的后果。如果病情持续加重,痰液增多、气道收缩频率增加,患者的呼吸会更加困难,甚至可能需进入加护病房。最严重的情况是气道硬化,届时医疗手段也难以奏效。
陈医生强调,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哮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提醒大众,若咳嗽持续超过两周未愈,应尽早就医,确定是否为哮喘并开始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新冠疫情后期 哮喘患者人数激增
陈望捷医生指出,目前医学界已知的哮喘危险因素众多,普遍认为哮喘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先天性哮喘完全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例如,如果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人患哮喘,那么另一人患哮喘的概率达25%。这说明‘基因’具备一定的‘致病能力’。”陈医生解释。
然而,很多哮喘是后天因素造成的。陈医生提到,在新冠疫情后期,许多人出现支气管问题。“这种病毒会导致体内嗜酸性细胞数量增加,引起支气管炎。如果不加以治疗,长期发展可能演变成哮喘。因此,在新冠疫情后期,哮喘新患者人数显著增加。”
陈医生补充道,不仅新冠病毒,流感也可能引发哮喘。“如果幼儿在早期经历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如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或鼻病毒Rhinovirus),将来患哮喘的风险会高于未曾感染此类病毒的儿童。”
另一个常见的后天诱因是尘螨。这种微小昆虫在28度的环境中存活,通常藏在床垫、枕头、地毯、沙发和玩具中,以人体脱落的皮肤细胞和汗水为食。长期接触并吸入尘螨,易导致过敏。“虽然尘螨无处不在,目前尚无法彻底消灭它们,但可使用防尘螨的床垫和枕头套来减少接触,从而降低诱发哮喘的几率。”陈医生指出。
除了尘螨,家中的宠物毛发长期积累也会引起过敏,增加嗜酸性细胞数量,进而引发哮喘。空气污染也是哮喘的重要后天因素。“交通、工业排放和高臭氧水平的空气污染都会影响哮喘的形成,并加重病情。”陈医生提醒。
哮喘诊断需谨慎
陈望捷医生强调,对于疑似哮喘患者,应严格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进行诊断,而非简单地根据患者的症状或临时舒缓反应下诊断。“首先,需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及变化。典型的哮喘症状包括气喘、胸闷和咳嗽,且这些症状会因气温和环境变化而加重或缓解。”陈医生表示。
其次,医生需获取患者的肺功能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此,疑似患者需接受肺活量测定(SPIROMETRY),通过对特制仪器吹气,测量肺部进出空气的量。如果测量结果低于正常水平,则表明患者肺功能减弱,支气管收缩异常。
“通常,如果肺活量比正常人低于80%,则可视为肺功能减弱。”陈医生补充,“为了确保诊断准确,我们会让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再进行测试。若肺功能在使用扩张剂后改善,且扩张幅度超过12%,哮喘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患者还需接受呼出一氧化氮检测(FeNO),以评估支气管的敏感性,即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嗜酸性细胞越多,FeNO指数越高。
“普通人的FeNO指数通常低于20。如果指数在25到50之间,同时伴有哮喘症状及肺功能测试阳性,即可诊断为哮喘。如果FeNO指数高于50,几乎可以确定是哮喘。”陈医生说道,“哮喘患者的FeNO指数普遍较高。”
“遵循GINA指南,结合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测试结果(吸入药物后支气管扩张幅度超过12%)及FeNO指数来做出综合判断非常必要。毕竟,一旦确诊哮喘,患者将需终生管理。因此,谨慎且基于数据的诊断对患者极为重要。”
FeNO指数未降 勿擅自停药
陈望捷医生表示,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GINA),医生应持续监督哮喘患者的治疗过程,以确保患者每日正确使用医师处方的吸入剂,并按时复诊。
一般情况下,病情较轻的患者在一至两个月内若完全遵照医嘱用药,并避免接触致敏物质,近90%的患者咳嗽症状会消失,FeNO指数也会有所改善。然而,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如FeNO指数为100或以上),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改善。
理想的改善情况是患者在一个月内将FeNO指数从100降至正常水平。一般而言,能够达到50%的改善已是不错的进展,例如将FeNO指数从80降至40。“尽管40仍属于中等水平,尚未达到健康水平,但已属良好进步。”陈医生补充。
陈望捷医生强调,FeNO指数是重要的检测指标,不能仅凭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就擅自停药。病人仍需接受FeNO检测,医生才能判断是否可以停止用药。
“因为有时症状虽已消失,但支气管可能依旧在发炎。通过FeNO检测,可以判断支气管是否仍有炎症。只有当FeNO指数下降至正常水平,才算是彻底控制住哮喘,否则,患者可能在一两个月后又需重新就医。”陈医生指出。
通常情况下,用药3个月后需复诊,医生再根据情况评估是否继续用药。哮喘药物不一定需要终生使用,但停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患者连续12个月内肺功能正常,没有住院史,不需氧气辅助,且FeNO指数为零,症状消失,医生才会考虑逐渐停药。即便如此,停药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通常分6至12个月逐步进行。但若此期间症状复发或FeNO指数回升至100,就不能停药,以避免增加住院风险,这时需重新开始治疗。”陈医生提醒。
住院风险是一个危险信号。一年内住院超过2次,便属于严重哮喘;或一年内需要到诊所两次吸氧,也是危险的表现。
如果在三个月后,患者已采取了所有应做的措施,去除了所有可能的过敏风险因素,但症状或FeNO指数仍未改善,可诊断为严重型哮喘,这类患者约占总病患人数的10%,即每10人中就有1人。“对于这些患者,我会继续观察1至2个月,但遗憾的是,有些人甚至未等到复诊时间就已入院急救。这类病人支气管通常已硬化,需要使用更高效的标靶药物。”陈医生说。
哮喘只能控制 不能根治
陈望捷医生强调,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哮喘,目前只能通过治疗控制病情,无法根治。然而,在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努力下,有望将哮喘控制到无需依赖药物的程度。
“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并妥善管理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同时维护其他健康问题,才能将哮喘病情有效控制。”陈医生指出。特别是环境中的过敏原,如果未被清除,哮喘难以得到良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医生开何种药物,都只能帮助患者控制约50-60%的病情。”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GINA),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未出现以下任何情况,即表示病情已获良好控制:
-每周在白天出现哮喘症状超过2次。
-夜间因哮喘或咳嗽而惊醒。
-每周使用临时缓解药物超过2次。
-哮喘影响日常生活,如工作受阻或无法进行运动。
-陈医生强调,只有在患者和医生的密切配合下,哮喘才能达到最佳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