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用户端报导,“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国家。
从1981年12%、到如今超过25%,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河北塞罕坝过去“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地,如今是百万亩人工林海;山西右玉,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从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中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牢固。
报导称,植树造林既要大规模,也要高品质。中国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品质和稳定性。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对林草资源管护,守住来之不易生态成果。
10年前,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数万名林业工人“挂锯停斧”,从“砍树人”变成“护树人”。茫茫林海休养生息,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如今林区人吃上“生态饭”,实现了“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林草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云南大理将“小核桃”做成“大产业”,综合产值180多亿人民币(110.43亿令吉),带动37万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广西岑溪打造林下养殖古典鸡全产业链,年收入超过3亿人民币(1.84亿令吉)……截至2023年底,中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兆人民币(5.52兆令吉),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逾兆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大国。
提升森林等生态系统品质,还能带来强大固碳能力。目前,中国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为开展碳汇交易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