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kwongwah.com.my/wp-content/uploads/2024/12/ten1203c2.jpg)
马中客家总商会主办“廿一世纪客家的认同”研讨会,由德国学者廖玉婵博士主讲。图为部分参加者合影。前排左起朱柊营、廖玉婵、谢诗坚、黄召仁及杨静雯。
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学者廖玉婵(Jessieca Leo)教授披露,三代之内,婚姻模式从祖辈的客客联姻转变为无客零联姻,这就是客家话濒危的关键缘由。
她表示,促成现代去客家化的最具破坏性的因素之一是客家与非客家联姻,而到第二代就有81%仍为客客联姻;但到了第三代则无人与客家人成婚,比例为零。
因此,她认为在客家语言逐渐消失的今天,身为客家人可以通过非语言的认同,以重塑新的“认同”理念。
她于周二下午在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举行的“廿一世纪客家的认知”讲座会上,如是指出。
她表示,推动客家认同重塑的两大关键概念是:客家化与去客家化。客家化这一方面是指对客家文化的认同;而后者则是客家方言退化的过程,也让客家认同渐趋边缘化。
“事实上,在过去40年,全球化、跨国主义、去地域化、数字交叉传播、文化适应、政府政策、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及个人选择,无疑加速了现代去客家化进程。这种结果是让客家认同濒临绝境。”
“我们在今天只能表现出客家特质。而所谓的客家特质是去客家化的产物。”\=
她指出,客家特质是一种全方位包容的“客家人”,是一种可被接纳或舍弃或公开展示或隐匿的特质,从而使客家特质成为开放的灵活概念。
廖博士生在木威,后在纽西兰大学毕业,再后赴慕尼黑大学念硕士和博士,转而研究客家历史。凭10年的努力,她考获博士学位,也出版了《全球客家重构中的客家认同?(中英文版)。
谢诗坚:客家人向海外大转移始于鸦片战争后
较早时,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拿督谢诗坚博士指出,谈到客家人,虽然号称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第二大族群(福建人占第一),人口约150万左右,也有人指说在180万人之间。不过客家人真正向海外大转移则是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
他说,因为清廷决心禁止鸦片入口,断了英商的财路,英国也就发起鸦片战争。在清廷失败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被迫开放5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交由英国人决定港口的政策。自此之后,更多的中国人从四面八方涌入东南亚,而带头闯南洋的无疑是客家人。
“在太平天国(1851-1864)之后,有更多的客人连同华人向南方避难,久而久之,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印尼成为最多华人麕居的地区。”
他说,中国现今有14亿人口,其中客家人有5千万左右,他们分布在中国内陆的21个省内。而在海外的客家人,依据新加坡出版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提及约有3千万人。但中国方面的推测则认为有6千万之多。
由于他对这两个数目产生疑惑,所以就请教王赓武教授,他回答说,就取大陆的数目和新加坡的数目,加减乘除后,就会得到4500万华人的数目,他们分布在63个国家。因此加起来,客家人在国内外约1亿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