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等下要去吃什么啊?”“不知道勒……,你开小红书搜索看看,大山脚有什么好吃。”
短短两句话,道出了槟城在地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情节。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准备去享受一顿珍馐美馔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打开小红书,搜索附近的美食推荐。这种现象在华人圈子中尤为普遍,也凸显了小红书作为“探店神器”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槟城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偏僻的老城区,小红书上的一篇篇素人探店笔记、真实的踩雷分享、或是精心编辑的推荐榜单,早已成为我们寻找美食时的首选工具。
对于大中华圈内的饕口馋舌而言,小红书上的推荐更贴近亚洲人的口味习惯。相比之下,像米其林指南这类以西方视角为主的美食评鉴体系,或许在口味的取舍上难以完全符合华人的期待。因此,小红书逐渐成为国内外华人心目中更为好用、更具本土化特色的“美食指南”,深受大家的信赖和喜爱。
正因如此,随着11月中旬,《吉隆坡槟城米其林指南2025》释出,面书各大中文专页及新闻所分享的最新米其林榜单帖子底下,不难见到诸如“这间都不好吃的”、“某某间更好吃”、“莫名其妙的选择”之类的评论。
2年前,槟城食肆开始获得米其林指南的认可,这无疑为槟城的餐饮业带来更多的认可,特别是来自欧美西方的游客,对于“槟城美食”这个品牌的认知。作为全球美食界的风向标,米其林的认可是对入选的槟城食肆的最高褒奖,也提升其在国际美食版图上的地位,更将促使槟城的其他食肆精益求精。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米其林的评选标准深受西方饮食文化的熏陶,其所青睐的口味往往更符合西方人的偏好。这并不意味着米其林的评选存在偏颇,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评审体系。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美食的偏好自然有所差异。
事实上,将米其林指南引进槟城,槟州政府不仅用心良苦,更是需要殚精竭虑,以借助这一国际美食评鉴权威的影响力,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引流至美食荟萃的槟城。米其林的光环效应可以为槟城的食肆创造更多曝光机会,将“槟城美食”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锃亮,使其在国际美食界熠熠生辉。
对于部分不认同米其林遴选的食客,尤其是习惯使用中文社媒的群体,其实大可不必对米其林的选择多加苛责。毕竟每个评鉴体系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标准,米其林的口味偏向西方食客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妨让米其林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洋人游客前来槟城寻香觅食,毕竟能够为槟城的餐饮业者带来流量与收入终归是好事。
米其林与小红书,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食评价体系,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洋人游客或中国朋友,各有自己的“探店秘籍”,在美食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各得其乐,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