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张健欣
摄影/ 曾国权、陈启新、潮艺馆提供
视频/ 温祥开、陈沛铭、许志威
文化传承,就像延续一道光,从钻木取火,到油灯照明,再到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一盏灯熄了,另一盏再亮起,只要光还在,传承就不会断层。
从平面黑白的皮影戏,转向立体多彩的木偶表演,从娱乐百姓的民间艺术,变相为酬神的传统戏曲……潮州铁枝木偶戏,在不同时代的铸造之下,延伸出不同的形式,经过代代相传的加冕,再升华为受人崇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逆境求存
一名艺师,两只巧手,三条铁枝,四季更迭,五代相传。
与福建布袋戏有别,潮州木偶的生命脐带,是三条细长的铁枝。一支接往木偶的左手,一支接往木偶的右手,另一支则接往木偶的背部。在操偶师的铁枝操控之下,原本了无生气的木偶,瞬间化身为英姿飒爽的武生、风姿卓越的正旦,引领观众进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
时代的巨轮不停转动,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老百姓的饭后娱乐消遣,已不再仰赖于传统艺术表演,取而代之的是,五光十色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传统戏曲的市场需求渐走下坡,面对越来越小块的馅饼,部分艺师陷入分不到饼的窘境,年轻一代则宁愿退出争饼大战,潮州铁枝木偶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把镜头的焦距挪到槟城,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大戏等戏曲文化,零零碎碎散播在各个角落,唯有神诞时才能看到百花齐放的景象。在潮艺文化贫瘠的这片土地上,杨氏和吴氏唱家班宛若一朵瑰丽的奇花,在岁月的洪流之中仍灿烂绽放。漫漫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家族五代顽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他们逆境求存的传承精神。
民族文化瑰宝
19世纪末,杨丙金带着老赛永丰潮剧团,从广东潮安府城远赴南洋讨生活。杨丙金的女儿杨清音,又名杨大妹,11岁那年随母亲李玉凤南来,跟随老赛永丰潮剧团,走遍马来亚、新加坡和印尼,最后在槟榔屿落脚。生于1951年的杜爱花,从小就跟随阿嫲杨丙金和母亲杨大妹穿梭在戏班之中,不过她对潮州大戏不太感兴趣,12岁就加入以木偶剧为主的老荣秀春班。
“我不会做大戏,木偶又太重了,所以专职打鼓。”
台上的杜爱花,掌控着木偶戏的节奏,一头短发威风凛凛。即使不是戏曲艺人,她却凭司鼓的迷人风姿,俘获一班忠实粉丝,想当年每次下班后,总有男男女女争着请她吃饭。从艺逾60年,杜爱花的人生几个重要阶段–出生、恋爱、结婚、生子,都离不开戏班。
“当年妈妈在大世界(现为新世界)演出,演到一半阵痛送院,在槟城医院把我给生下。”
在老荣秀春工作期间,经哥哥的朋友介绍,杜爱花认识了先生吴根阵。吴根阵个性淳朴忠厚,婚前帮家里卖面,也做过饼干厂。然而,当时的杜爱花并没有喜欢吴根阵,因为同一时期,她另有一名追求者,为人风趣,相比之下,吴根阵显得无趣。只是这位追求者被杜爱花目睹他欺负老实对手的技俩,个性仗义的杜爱花看不过眼,便把机会给了吴根阵。后来,杜爱花更被吴根阵的朴实与疼爱感动,相恋一年后,两人先订婚,才结为夫妇。
“我很喜欢戏班生活,膝下4名孩子,都是我在戏班做到生为止。”
在传统戏曲沦为夕阳行业之时,槟州政府致力维护传统文化的举措,却让潮州铁枝木偶的宿命迎来了转折。2008年,杜爱花获州政府颁发“槟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2020年再下一城荣获“乔治市文化遗产贡献奖”。尔后,她与儿女们吴历山、吴惠婷、吴慧玲、吴历达,以及第五代吴欣怡、吴欣洁、吴亿韩,更坚定地守护与传承文化的火炬。
因为他们深知,这不只是一个家族的艺术,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潮艺馆成员12岁至76岁
12岁的吴尹恩,是潮艺馆最年轻成员,加入剧团1年多。目前在学习大戏花旦,每周上课两天,从身段和唱念开始练起。吴尹恩对文艺活动特感兴趣,比如书法和华乐,而潮州戏曲正好符合她的期待。
吴尹恩回忆,第一天来上课时,只有她和大一岁的姐姐,其他成员刚好都缺席,但老师依然温柔和耐心指导,并且展现超凡唱功,让她们一路学获良多。对这名小学生而言,唱大戏最挑战的地方,是音腔。
“有时唱不上去会破音,但吴慧玲老师很有耐心,一步步指导直到唱得上为止。”
吴舜华是潮艺馆最年长的成员,今年76岁。从小就爱看潮剧、粤剧和古典华乐的她,从报纸得知槟城有潮州大戏时,二话不说马上购票前往观赏。
本身就是潮州籍贯的她,4年前加入潮艺馆,赴一趟圆梦之旅。回忆起参团的点滴,她仍感觉像是一场梦,毕竟那是她从小的一个梦想。
“潮州大戏不只是好看,也传递中华民族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适合教育孩子。”
4子女各司其职
第三代继承者杜爱花,打从孩子出世就把他们带到剧团里,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个个精通十八般武艺,既擅长操偶唱戏,又可以把玩不同乐器。1989年,老荣秀春班主因年事高隐退江湖,杜爱花遂买下和接管该潮剧团,并易名为“金玉楼春潮剧团”,偕丈夫吴根阵与孩子们一同打拼事业。
如今家中4名子女各司其职,长子吴历山在2014年偕太太倪碧薇,创办了玉梨潮州木偶剧团。老幺吴历达,是掌管金玉楼春的团长。老二吴惠婷和老三吴慧玲,姐妹俩是操偶匠人,一生一旦,默契搭唱。后来吴惠婷远嫁英国,吴慧玲续挥着继承的旗杆,在2014年创立了潮艺馆。
位于打铜仔街的潮艺馆,是全马第一家潮州戏曲文化艺术空间。它发挥了凝聚传承力量的作用,不仅不分年龄开班授课,还活跃于推广潮州文化活动,比如潮文化艺术展、潮曲歌唱比赛,另外还走入校园办工作坊,为年轻一代散播兴趣的种子。
“对于不属于这行业的人,你不能采取被动的方式。观众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唯有了解潮州木偶的文化底蕴后,他们才会产生欣赏的共鸣。”
吴慧玲表示,目前潮艺馆有近30名成员,年龄介于12岁至76岁,每周固定举办潮剧身段课、唱戏课、木偶课、弦乐与敲击乐课。艺术无国界,为了让不暗潮州话的人也看得懂,剧团早在2000年买了一台LED大荧幕,伴随剧情显示中英文字幕,为此吸引到许多年轻人和外国观众驻足观赏。传承,从一个人做起,但它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吴慧玲表示,在政府的致力维护、校园的积极推动、企业的鼎力支持、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潮州铁枝木偶才能渗入社区与街坊,继续在文艺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全家因潮州戏曲凝聚岁月荏苒,如今家族的潮戏技艺,已传承到第五代。23岁的吴欣怡,面容青涩,笑靥腼腆,但唱起大戏来,声嗓余音绕梁,气势不亚于前辈。
“从小我就在剧团里生活,放学后跟着家人来到戏班,阿嫲教我念口白,姑姑教我唱大戏。”
吴欣怡坦言,直到长大了,她才了解到潮州大戏和潮州铁枝木偶,是在槟城几乎失传的技艺,而这不仅是一份兴趣,更是这个家族的使命。吴历山的3名子女,从小学习操偶、唱大戏、玩乐器,大姐吴欣怡集多项才艺于一身,22岁的妹妹吴欣洁担任司鼓一职,是团队里的灵魂人物,17岁的弟弟吴乙韩则擅长扬琴。
“白天读书,晚上做戏”的日子,即使忙得喘不过气来,吴欣怡却乐在其中。对于这名拉曼学院工商管理系学士生而言,潮州戏曲不仅是一份有趣的职业,更是把他们全家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在牙牙学语之时,她就开始接触木偶。如今,无论8寸、10寸、14寸或18寸的木偶,她都能游刃有余地操控。9岁那年她开始学大戏,也担纲过敲击乐、行政票务等台前幕后职务。
“最挑战之处也是最好玩之处。为了胜任不同角色,我会依照剧本去揣摩,这个木偶或大戏角色,究竟经历过些什么,该如何把角色的神韵演绎到位。”
“当然,我也很喜欢潮剧的服装、头饰和彩妆,整个人打扮得光鲜亮丽,站在台上和家人一同表演,感觉就是超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