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公街福德祠正式启动复修,耗资逾19万令吉邀请超过10名中国手艺师前来,引入古迹原材料,精修瓦顶、房梁和庙顶剪粘,留住古庙百年风貌。
大伯公街福德祠建庙至今已214年,除了庙门一对门神,是画功精致、神韵到位外,刻满墙面的左、右两边浮雕,更是细节处处,充满故事和吉祥喻意。
庙前左、右墙浮雕,分别出自隋唐小说《月唐演义》的“马玉飞三探聚宝楼”,还有清代小说《绿牡丹》女主角花碧莲的获救情节。
浮雕上镂刻的小说人物、亭台楼阁,表情丰富,生动趣致。以上两部,皆为古代侠义小说,可见福德祠初建时或以“义”为该庙要展示的信念。
大伯公街福德祠修复委员会主席拿督刘志荣指出,古迹修复不能求快、求便宜,只有持续性维护和坚持使用原材料,才能护住古迹原貌。
他周三在启动修复记者会上说,该祠于2017年启动大型修复计划。当时,全工程耗时32个月、耗费近400万令吉,目的就是留住福德祠200年前建筑风貌,使之流传。
“很多人以为古迹修复,是十年一大修后就可放任不管。实则持续性维护,才是重点!”
他强调,古迹区尤其大伯公街是“白蚁街”,街上会馆和老屋长年受白蚁侵蚀,面对巨大挑战。
“所以福德祠是每月定期检查白蚁,承包商也来查看墙身潮湿度等。”
他说,尽管每月检查,但天气变化让百年墙身面对湿气侵害,加上屋瓦破损,让福德祠需再进行一轮维修。
“这次,我们主力在更换屋瓦、复修梁柱、庙顶墙根上彩绘和已掉落的剪粘,务求旧貌弥新。”
他强调,持续性努力,就是为保持古迹历史价值。
刘志荣:归功陈耀威坚定信念
大伯公街福德祠于202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刘志荣将该祠的坚持,归功予当初参与修复的已故本地文史建筑研究者陈耀威。
刘志荣表示,许多古迹建筑都曾获上述奖项嘉许,但获奖原因不同。
据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的认证牌显示,福德祠是以严慬的修复,以及高度还原古迹原貌得奖。
“是耀威对古迹维护的坚定信念,成就这份荣耀。”
陈清怀:手艺师约40年工龄
福德祠复修承包商文思古建有限公司董事陈清怀表示,是次复修出动超过10名中国手艺师,确保复原建筑原貌达80%。
“古庙修复,一般工艺师做不了。这批师父,少说都有30至40年工龄。”
他指出,古迹建筑向来面对“三害”,即白蚁、潮湿和瓦顶漏雨。只有尽量使用原材料或改良版原料,才能长久防止木材快速腐朽。
他强调,古迹建筑充满智慧。百年前建材已能应对气候变化,所以为让墙身能排出湿气和水气,使用的是加入贝壳粉的石灰,至今仍是复修的主要材料。
“这是因为古人发现贝壳本身有油质,可让墙身排气同时油亮。刷墙的水漆,也有排湿功能。”
他也提及,是次复修中,以抽换梁柱最具挑战。同时,所有梁柱皆以中国云南漆树的汁液制成的“大漆”上色,可让木梁透气,保梁柱百年不坏。
“维护古迹处处都是艺术和功夫。我们也是依着耀威留下的复修手则,作为指南。”
胡欣桦:料耗3个月竣工
另外,大伯公街福德祠主席准拿督胡欣桦表示,该祠是获得19万8000令吉中央拔款后,于11月8日正式启动维修,预料耗时3个月竣工。
“动工令在7日发下,我们便火速开工,期望可赶在明年新春前,完成大部份工程。”
她说,在工程进行期间,该祠会错开香客和工程路线,如常开放予信众上香。
刘志荣:拟开设文物馆 推出福德祠浮雕文创品
除了赶在新春前复修,刘志荣透露,该祠计划在半年后,在该祠毗连的老屋开设文物馆,并推出以福德祠的浮雕和其他建筑细节为蓝本的文创产品。
“我们会在文物馆展出福德祠一路走来的故事,还会将这精神的建筑细节,作出冰箱贴和其他文创品,开古庙新路。”
福德祠造工设计精细,庙外墙身浮雕,都带有吉祥喻意,铙富意趣。
福德祠文史部主任覃勓温说,中式古迹建筑惯常造有浮雕,都或以谐音,或其花草鸟兽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祝福。
“如左右墙上4个花瓶,代表的正是四季平(瓶)安,取的就是谐音。”
他说,另有喜鹊落在梅花上,则是“喜上眉梢”。壁上麒麟是取自《论语》麒麟出、圣人现,两头大象加上一把戟,则是谐音自“吉祥有象”。
“福德祠也有太师少师、抱鼓石和其他少有建筑特色,值得大家前来观赏和了解。”
刘志荣补充,未来,这些浮雕除了会化身文创品外,其故事和喻意也将集结,供来人了解观赏。该祠也会重整“伯公签”共28支,作为文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