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中国国债市场再次掀起抢购潮,并且将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拉至历史新低,中国央行甚至出手干预。分析认为,投资者涌入债市显示对中国经济成长缺乏信心,这是中国政府所不乐见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从今年7月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已出手抑制过热的债券市场,从一级交易商手中借入国债并向市场出售,以抑制债市涨势。但仅仅降温一周后,投资者又开始大量买入10年期国债。
今年8月1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8日收盘时的2.29%降至2.12%,显示在需求上升的同时,国债价格也在上升。
投资者视国债为避风港
报道指出,过去几周以来,这股热潮持续升温,债券交易员、散户纷纷涌入被视为避风港的中国国债市场,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推至历史新低。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中国央行则做出“不寻常”的回应,要求停止购买这些债券。
报道分析,一般而言,较低的长期借贷成本,是各国央行在刺激经济成长和推高通膨时经常会使用的方式,而目前的中国正需要这两样东西。低债券收益率可使政府借贷成本降低,进而降低有利于经济成长的财政扩张成本。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央行在此时出手干预的行为显示,在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双双受挫的情况下,中国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择,而且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成长的信心减弱,这样的情绪与中国政府宣扬中国经济必将持续上扬的乐观看法相违背。
分析指出,这种悲观情绪与看法一旦形成就难以扭转,会进一步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导致储蓄意愿上升,还会打击企业的人才招募和投资热情。此外,目前中国消费者信心低迷、民间投资疲弱不堪、工业产能过剩。因此中国央行试图藉由抑制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跌,进而消除中国经济面临通缩的担忧。但是,“这种微调无法取代增加政府支出和其他促增长的措施”。
报道引述中国金融数据供应商“万得数据”的资料显示,截至23日已有超过1300个投资中长期债券的中国基金暂停申购或实施限额。
凯投宏观公司高级中国经济学家伊凡斯-普瑞查德认为,中国央行抑制债券涨势的动机主要是政治性的。尽管中国经济可能需要更多支援,但长期收益率低意味著经济疲软的程度让中国政府感到难堪,“从政治上讲,他们不喜欢其中蕴含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