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部长拉菲兹认为,华裔懂得回馈社会且相互扶持,而巫裔更倾向依赖政府援助,以致于巫裔宁愿选择打工都不愿创业。
他分析,华裔与巫裔最大差距在于文化背景,华裔懂得回馈社会,即使月收入仅2000令吉,仍会固定每月捐款200至300令吉来支持华教。
“为什么华校的设施比较完善?华校的每间教室都配有大屏幕,因此现在也越来越多巫裔家长将孩子送到华校就读。”
“这是因为华裔的文化背景,他们不需要是富豪或担任高职,即使每月收入仅2000令吉,他们仍会捐款200至300令吉给华校。”
“然而,我们却完全没有这种文化背景。”
拉菲兹周一晚在最新一集的播客节目《拷问部长》,分析土著企业家难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时,点出土著较依赖政府提供的各项援助,然而华裔却懂得相互扶持。
“我们必须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阻碍我们?为什么我们有文化差距?其实,我们必须抱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举例来说,当一名巫裔想创业时,过程并不容易,他需要寻找合伙人和筹集资金。这就是巫裔宁愿选择打工,而不愿创业的原因。”
“然而,相互扶持却是华裔社会长期以来的文化,这种现象有社会学和历史背景。”
他说,当年中国华侨移居南洋时,便带来了创业和回馈社会的文化价值。
“所以,当年最早先到南洋的华裔,他们拥有些许存款后,他们开始创业。当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会照顾和协助其他的华裔。”
“这种文化让他们从小就被训练成相互扶持,因此如今当他们知道有华裔青年想要创业时,他们会主动出钱帮助,甚至有些华裔企业家会直接出资2万令吉,而这样的文化就不断地流传至今。”
拉菲兹认为,土著企业家面对的挑战却是过于依赖政府,要求政府提供资金或融资,然而政府的援助却相当有限。
“如果成功的土著企业家,愿意扶持那些有意创业的土著,则情况就大不相同。”
上周,政府推介《2035年土著经济转型计划》,以期改善土著的经济状况,提升土著的经济地位和尊严,以“更有意义的参与、拥有和掌握(3P)”为主题,通过更具生产力和包容性的方式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