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刘思远
创校已有90多年的北海中华公学二校,曾受二战影响而被迫停办、复办及迁校,经过风风雨雨,如今随着扩建4层楼大楼计划的落实,该校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继续完成传承文化及培育人才的使命。
该校董事长拿督林界成回亿起多年前筹划扩建计划的过程时说,该校的扩建计划最终能够成功落实,不单只是靠大企业的赞助,还有许许多多广大群众,他们为学校一分一毫的付出,还有尽心尽力为学校筹款的小贩、食肆。
他说,该校在筹款期间,获得七廊粿条汤、阿坤卤面及华东福建面的积极响应,他们为贡献华教举办义卖会,并打底为学校筹款1万令吉。
“当天的营收如果少于1万令吉,他们就补足余额,全数捐给学校。”
他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欣慰的指出,华教慈善事业不只是获得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的支持,中下层的小贩们也参与其中,这是值得给予表扬。
林界成说,目前该校的扩建计划已完成,但还在等待入伙证书的批准。为让今年新学年开始,实施全日制,该新大楼从原本计划用为教学楼的用途,改为行政和课外活动楼。
他指出,威省市政厅在处理该校申请入伙证书时,规定学校必须进行提升校园外的路灯设施,无形中会加重董事部的财务负担。
他说,董事部已经致函威省市长,要求市厅豁免有关的条件,尽快让学校获得入伙证书。
他表示,过往学校在实施上下午班时,很多课外活动想在下午进行也不行,因为担心会干扰到下午班的学生,然而随着扩建计划的完成,课外活动如舞狮、武术及铜乐队可以在下午进行训练。
他说,目前校长室和办公室还在旧校舍,一旦新大楼获得入伙证就会迁入新楼,而新楼内的牙科室、生活技能室、科学室的设施也会进行提升。
他透露,鉴于学校只有一片小草场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操场周围大树的树根也凸起,一不小心会就被绊倒,因此,董事部正计划填平操场,让学生安心的进行运动。
北海中华公学二校在二战前1932年创办于北海新路,名为新华学校,初期租用亚答屋作为学校,之后学生不断增加,于1939年获得善心人士捐助兴建新校舍,1940年6月建成,但1941年日本入侵,学校被日军占领,造成学校用具及重要档案被毁灭。
二战结束后,该校与前育侨及新创建的北赖学校统筹统办,定名为中华公学第二分校。1945年10月,学校复办,学生增至100多人,并开设了5个班级。1958年总校及分校行政独立运作,学生人数激增,教室不足应用,部分学生被分派至一校上课。
直至90年代未,北海新路一带随着时代变迁,学生人数锐减至百人,该校董家办及校友会三机构、热心人士出钱出力,在2006年迁至北海峇眼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