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丽丽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教义演事件中,最让人无语的言论莫过于伊斯兰党署理主席端依布拉欣的“华校拨款比国民学校多”。
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和留意新闻,就会从报章上轻易找到财政预算案各源流小学的拨款数据。根据2022年财政预算案,政府拨出10亿令吉供学校维护和维修校园设施,华文学校与淡米尔文学校只获得1亿2000万令吉,而约1亿4000万令吉拨给了伊斯兰发展局,7亿4600万令吉则用于升级全国破旧学校。
我们无从得知端伊布拉欣作为一个全国在野党的领袖,是否真的无知到连国会档案都不会去翻查就信口开河,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的这番言论,就如同喜欢下耸人听闻标题的短视频或者内容农场新闻一样,只想靠特定话题煽动特定族群的情绪以达到议程,数据和事实根本不重要。而不熟悉多源流学校具体运作的友族,其实很轻易就会被这种片面的话题带偏,对华社和华校的误解也越来越深。
不管对方再如何蛮横不讲道理,该厘清的事实我们还是得说清楚。华社都知道,国民型华校虽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但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获得全津贴,因此学校的所有资源和设施,甚至包括校舍,都是在华社共同努力筹款之下建立的。
在华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信念支撑之下,华社一向来都会通过各种方法为华校筹款。这次风波中的华教义演,就是长久以来的传统。许多本为华校校友的华商,毕业后也会积极参与捐款或筹款活动支持学校发展。
许多华校之所以拥有良好的设施,皆是私人界群策群力筹款的共同成果,并非仅是政府拨款。实际上,在许多国民型中学,政府仅支付教职员的薪水,学校的其他一切设施,都是私人界出钱出力的成果。
此外,不管在哪个国家,教育资源和经费分配的考量本来就会应该考量不同学校的特殊需求,而非仅仅从“族群”这一狭隘的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应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的不同,需要不同资源分配。一些偏乡国民学校面临的可能是老旧的建筑设施问题,另一些城市的学校可能在师资和教育软体设备上有所需求。一些特殊学校可能在师资和设施上都完全不足。教育部在发放国家资源时,这些都是必须纳入考量的因素,而并非从“族群”角度入手。
州政府在教育事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本地的教育情境更为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源分配。槟城州政府在2008年开始,就制度化拨款予州内的宗教学校、独中和教会学校。我们从全体马来西亚人的角度出发,将有限的资源真正分配到需要的学校和学子手中,而非将教育拨款当成政治筹码来操弄。
要真正改善我国的学校设施和教育问题,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伊斯兰党这种极端右翼政客的掺和。华教义演事件其实可以变成昌明政府内部的一个机会教育,唯有通过成熟的对话和沟通,我们才能好好探讨教育资源在我国特有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该如何均衡分配,如何尊重与保护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具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操弄3R议题,不应该成为政客们的唯一出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