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陈纪源
民众若被蛇咬伤,应立即赶往政府医院求助,而不是去诊所或私人医院,因为“抗蛇毒血清”只能在政府医院找到。
消拯局学院眼镜王蛇小队教官诺里占指出,如果有人被蛇咬伤,首先要做的是辨别蛇的种类,以确定是否有毒,最好能拍下蛇的照片,然后立即赶往政府医院求治。
“在诊所或私人医院并没有‘抗蛇毒血清’,而目前政府医院使用的解毒剂,主要来自泰国和澳大利亚,价格不便宜,有效期也只有5年。”
诺里占特别强调,遭遇毒蛇袭击后不要浪费“黄金时间”,被咬的部位可用吊带包裹,但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他提醒民众,不要模仿电影情节,用嘴巴吸出毒素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口腔内有伤口,毒素将会通过伤口渗入体内。
此外,在被蛇咬伤时保持冷静,避免剧烈移动,在包裹伤口后,尽快前往政府医院。
诺里占连同3名同僚,应槟城山岳探险俱乐部(Anak Hutan)与森林山导(Malim Gunung Perhutanan) 邀请,于上周六为“毒蛇控制课程”主讲相关应对毒蛇的资讯及知识。
诺里占提及,马来西亚拥有超过200种蛇类,其中大部分品种尚未被识别。在这些蛇类中,大约有15种常见的毒蛇,包括眼镜王蛇、喷毒眼镜蛇、竹叶青蛇、沼泽竹叶青、马来坑蛇、珊瑚蛇和白眉蝮蛇。
毒蛇的毒素主要分为三种:神经毒素(Neurotoxin)、血毒素(Hemotoxin)以及细胞毒素(Cytotoxin)。
走进蛇类世界 培养应对信心
蛇类是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爬行动物,一旦蛇闯入居家环境或遇上,大家反应都是惊慌和恐惧。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蛇,山岳探险俱乐部(Anak Hutan)与森林山导(Malim Gunung Perhutanan) 举办这场“毒蛇控制课程”活动,共有30名公众参与。
诺里占在课程中表示,由于大多数人都被灌输蛇是“可怕”的,因此潜意识里对蛇产生了恐惧,一旦遇到就会对蛇做出攻击,其实蛇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感受到挑衅或威胁,因此遇到蛇时必须保持冷静,迅速逃离。
在课程中,学员们有机会与各种蛇类“亲密接触”。教官让学员们手把手感受无毒蛇类的体温和性格,逐步消除对蛇的恐惧。学员们也体验了眼镜王蛇在腿和身体附近爬行的感觉,并使用小型蛇钳来移动喷毒眼镜蛇。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蛇的习性,培养应对蛇类的信心。
学员克服对蛇的恐惧
通过此次课程,参与者不仅学习了如何应对蛇类的基本知识,还克服了对蛇的恐惧,提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许多学员表示,课程让他们对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视其为危险的动物,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办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与类似的课程,进一步普及蛇类知识,减少恐惧,做到科学防范。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仅有助于减少蛇咬伤事件的发生,也有助于保护蛇类这一重要的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