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德洲
目前华裔社群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在生育方面采取“重质不重量”的策略,因此新生代的华人不再视养儿防老为必然,而是注重长远的现实问题。
尤其在通货膨胀,生活艰苦的环境下,许多华人更不想为未来增添更多的负担和责任,婚后不生育,就算生育,一名孩子就已足够。
20多年前,一个家庭可以生超过5个以上的孩子的情景已不在,因此现代的华裔社群,就算生育,都尽可能在能力范围,不会相信“天生天养”,在生活的压力下,就没必要生更多的孩子来陪伴自己一起辛苦。
马来西亚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指出,巫裔人口的总生育率最高,平均每名妇女生育2.1个婴儿,其次是印裔社区的1.6个婴儿,以及华人社区的0.8个婴儿。换句话说,华人生育率是最低,每1000名巫裔和华裔女性中,华人社区出生的婴儿就少了1300人。
基于华人目前的观念,有1到2名孩子已足够,因此在华人文化中优先关注孩子的教育,变成是生命中的首要任务,除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理念下,华社的要求其实也相对的简单,就是国家经济稳定和繁荣,可以让大家三餐温饱,就已足够。
换句话说,华人没有想过,也没野心有朝一日,我国会出现第一个非马来人首相。
与此同时,华人社群对政治权力并无过高野心,从未期望出现华人首相,然而极端政治人物经常为了捞取选票,标签华社有这企图心,而前首相马哈迪尤为突出。每当华裔候选人在选举中获胜,他总是将矛头指向华社,企图煽动马来人情绪。
行动党在全国大选中赢得国会议席最多,希盟再次可以成为政府,行动党成为定局。当时马哈迪也企图煽风点火,甚至指行动党“驾驭”着公正党。
结果这一次行动党华裔候选人彭小桃赢得新古毛州席补选后,华社再次躺着中枪。马哈迪归咎于马来人更呛声说,未来大马若出现非巫裔首相,则那必定是咎由自取。
显然,马哈迪并非不了解华社,只是为了存在感和捞取政治选票,但马哈迪始终忘记了,他已是过去式。
虽说现在的政治舞台是逐渐进入新马来人时代,但对于种族之间的了解,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了解华社的需求。华人要的很简单,他们最关注的是经济,只要国家经济良好,谁当政府、谁当首相,其实并不重要。
华社在面对生活和政治上的挑战时,始终坚持实际和理性的态度。他们在生育和教育上的选择,反映出对未来的深思熟虑,同时华人在政治上并无觊觎权力的野心,马哈迪你想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