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团校副校长廉思长期研究中国青年群体,他日前在演讲中告诉中国的年轻人,要得到快乐不能只思考个人发展,而是要透过工作与更大意义、与国家发展连结。他甚至说,即使你一个月挣8万,哪怕一个月挣80万也会倦怠,一个月挣8000却很有干劲。
这番“月入8万(约52500令吉)还不如月入8千(约5250令吉)的人快乐”论点,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
网上公开讯息显示,廉思现年44岁,拥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廉思日前在《观察者网》举办的演讲中表示,当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物质财富不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一部分年轻人转往追求更精致的生活品质,另一部分年轻人则继续从事商场销售、外送员等服务业,显示不同阶层年轻人追求的东西不同。
廉思指出,当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年轻人晋升的管道日益收窄,需要找到新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国家确实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年轻人困惑–厉害了我的国,为什么我就不厉害?”
廉思解释,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发展中的企业,“70后”、“80后”入职时,正好赶上企业迅速扩张期,企业效益好,位子也多,努力一下就能干到中层。等“90后”、“00后”进入到企业,企业增长速度变慢,位置相应减少,让年轻人感受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
工作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面对这种情境是否还需要努力?廉思举例说,曾有一名年轻工程师告诉他,“我每个月挣8万多,大学同学在航空科技一个月挣8千块钱,我俩工作内容差不多,我在民营企业挣得比他多了,但感觉自己只是在给资本家打工。”
对此,廉思的解释是,如果工作只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实现阶层跃升,迟早有一天会倦怠,“为什么他的同学一个月挣8千却很有干劲?因为他的工作和更大的意义连接起来了,和更大的叙事–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了。”
网民:分我1万 大家快乐
面对廉思这番论点,有网友留言道:“有本事你就让我月入8万,看看我快不快乐”;“知足的话,人现在还在树上”。
还有人说,“月入8万开不开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很多人连月入8千都没有,坐标深圳”“你是怎么知道,月入8000比8万快乐?”“难怪许多百姓只能月入三、两千”“你把你的8万分我1万,你快乐我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