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新学年开课第一天,警方学校联系官(PEGAWAI PERHUBUNGAN SEKOLAH)到来我校,陪同学生一起开课,让学生建立最高纪律,迎接新学年。警方亲身到访学校,学生将可提升安全意识,以及学会自爱,以便与警方携手防范犯罪事件,把学校打造成安全又健康的学习乐园。警方学校联系官在其致词中警告学生说,警方将与校方强化合作,推广反霸凌活动,绝不允许打压尊严的事件在校园生态中发生,对任何涉及校园霸凌行为的学生采取严惩行动,绝不妥协。
校园霸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目前,国内校园霸凌现象非常严峻。教育部学生违规纪律系统(SISTEM SAHSIAH DIRI MURID)显示,2023年首个10月,已通报的校园霸凌案例就已达4994宗,超越过去两年疫情期间的总和;2021年受到行动管制令影响,全国仅通报326宗校园霸凌案例,而2022年也仅有3887宗。
校园霸凌的危害是巨大的,受害者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受到巨大伤害,也许会影响一生。霸凌事件也可能使霸凌者遭受到报复和社会压力,也许从此走上犯罪道路。无论是霸凌者、受害者或者是周围的旁观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一直以来,对于校园霸凌事件,我们都会愤慨地指责批判霸凌者,希望霸凌者远离校园和无辜的受害者。但是,霸凌者为什么会去欺压身边的同学?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做出这种暴力思想行为?他们做出霸凌行为时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这些学生能做出这些令人发指的霸凌行为,为什么在没有好处可获的情况下持续霸凌别人,以霸凌为乐?他们的暴力行为可以改变吗?他们还有得救吗?把他们驱赶出校园就能杜绝霸凌事件吗?霸凌者并非天生就是“恶霸”。对霸凌者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其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表现、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很多身为霸凌者的学生其实也是家庭的受害者,他们往往生活在一个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和爱的家庭里。父母或是忽视放任,或是过度严厉专制,甚至经常用暴力方式来教养孩子。孩子心中缺乏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无法建立自尊。缺乏归属感,对爱也是匮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性情上容易焦虑暴怒,甚至患上“无情型人格障碍症”,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对伤害别人完全不在乎,也就更容易将自己的不满和攻击性向外发泄,去霸凌别人。在尝试过凌驾于受害者之上的“快感”后,就会用这种方式弥补自己缺失的安全感,只有霸凌才能表现自己的自信和强大。
除了家庭,学校便是这些未成年霸凌者成长的第二大环境。学校对潜在霸凌者的引导与惩罚以及对被霸凌者的保护,重中之重。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氛围下,学校和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不够重视,监管不力,处理不当。
发生校园霸凌事件时,老师或学校领导由于顾忌太多,往往会想方设法隐瞒或者化解,校园严厉处罚手段缺失,让霸凌者几乎肆无忌禅,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有些老师甚至把霸凌视为学生之间简简单单的殴斗和争吵,并没有深究引发冲突的原因,使学生不再信任老师。学校唯恐惩罚学生以致其产生更叛逆的心理,产生难以预期的后果,就一再放纵霸凌者的“小打小闹”,这无形中助长霸凌者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几乎无所忌讳。另一方面,家长在知晓校园霸凌事件以后,并没有深入与校方进行沟通,从而加深了该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程度。
有鉴于此,家长对孩子身心变化要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孩子出现各类问题并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办法,同时也需要老师对学生保持责任心,不逃避任何问题,不轻视任何同学间的矛盾,给予学生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更需要社会修正风气,不一味地对强者推崇备至,不对弱势群体轻贱轻视,引导杜绝恃强凌弱的不良风气,倡导风清气正的正能量价值观深入人心,各个维度努力掐灭“霸凌者”的苗头。
总括而言,很多霸凌者自身也是受害者,往往是曾经遭受到某些事件的伤害,才促使他们转为采用向外攻击来进行自我保护,成为霸凌者。只有分析和理解霸凌者的心理模式和情绪状态,了解其背后的行为成因和成长背景,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根本问题,帮助他们改变和消除霸凌心理和行为,才能真正地减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让所育的学生都能从霸凌事件阴影中走出来,疗愈创伤,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