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丽玉 摄影/曾国权
人类的自私与贪婪,使到世界和平之路崎岖难行,远在他国更是烽火四起,生灵涂炭。
尽管前路难行,还是有人坚持着。《光华日报》2022年度孙中山精神奖-和平艺术家林祥雄教授,穷毕生之力透过艺术文化提倡世界和平。
以巴冲突激发了明年将迎80高龄,投身艺术超过一甲子的他,再度倾注全力完成了10幅“反战争·促和平”的作品。即使创作期间病倒了两次,还是撑着一鼓作气完成所有作品。
他锲而不舍地,想通过其作品宣扬世界和平,揭示战争的残酷,并坚持“人类必须重启文明对话,世界才有望和平”这个信念。
林教授日前作客《光华日报》,接受总编辑林松荣的专访,畅谈创作最新系列作品的感受,同时分享了他在槟城斥资上亿令吉建设的林祥雄美术馆的工程进展。
以下为本报总编辑林松荣与林祥雄教授的对谈语录:
林松荣: 以巴冲突再度让教授有感而发创作了10幅作品。让我们以“反战争·促和平”作为此次访问的切入点,谈谈教授在此次创作上的灵感和感受。
林祥雄: 投入艺术60年,我的人生过程与遭遇,使到我的艺术观念有别于其他同辈画家,在我本身的经历与师长的指导下,我深知作为艺术家必须关怀人类、关怀历史、关怀社会,几十年来都沿着这条道路走。
而这次的创作令我感到激动。人类好不容易过得比较和平之际,近几年在地缘政治因素下,忽然间世界又发生了巨变,战争爆发了,这是全世界80亿人口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我认为,艺术家无需多谈政治因素,我们也无法影响它,我们只能寄望。而作为艺术家,我很敏感地捕捉到这个题材,两个多月来埋头创作了这系列的10幅作品,期间病倒了两次但还是撑下去,因为那口气不趁着机会发挥,就无法表现了。
我从事几十年艺术工作以来,包括画了一系列反战争作品中,个人还是比较满意最近这10幅作品,因为折射了人类的普遍追求、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一夜之间,和平的社区毁成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
我希望通过我的画作,能够反映战争是多么残忍。10幅作品中,每幅都是不同的画面,其中一幅是一个土坑,一些被抓去的人,被一人一枪逐个击毙,让我想起1937年南京大屠杀,重现历史的片段。
作为艺术家,我们就要谈这个问题。就好像被安顿到帐篷的妇孺,孩子问妈妈,爸爸去了哪里?那种场面令人落泪。
有良知的人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悲愤呐喊,为什么要有战争?而这,也是我的诉求。虽然这系列的作品作画过程辛苦,但我还是画出来了。
林松荣:战争使到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教授在作画的过程,心底深处是怎样的心情?这10幅作品的色彩显然比较灰。
林祥雄: 色彩与主题必须相呼应,构图的色彩主题是关键。加沙城市的建筑多数是灰泥,当整个城市变成废墟就是一大片灰色,加上感情与主题,所以我采用了灰暗色系。
我向来提倡反战主题,当然除了反战争我的画作主题也包括反贫困、反污染,这些都是21世纪的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不分区域更不分种族。
作为艺术家 坦白说,我们没有任何能力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只有能力,就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代表189个国家呼吁全人类要共同努力、维护和平。
然而,老百姓包括艺术家很渺小,既无权也无钱去达成我们的理想境界,但我认为,有良知的人类,有抱负的艺术家,都有责任与使命去提倡和平。
假设我的作品能够通过传媒广告天下,让更多人看得到并与我站在一起呼吁,也许会有一些的收效。
我们经常听人说,政经文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但我从来不同意这个说法,我倒认为应该颠倒过来,先是文明文化,再谈经济和政治,以文明文化为先的施政方针,将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