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报道/ 黄佩珊
马来西亚媒体团日前应中国驻槟城总领馆之邀到云南考察期间,在县委常委兼副县长刘丐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贡丽丽、县沿边开放中心(外援办)主任蒋应美陪同下,有幸探索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且村风文明的麻栗坡县,了解民族中学校园建设情况、领略南油村壮族文化与手工刺绣,并参观各种援助项目、建设与发展情况。
拜访报业及国际传播中心
配合2024年马来西亚及中国建交50周年及马中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马来西亚媒体团日前受中国驻槟城总领馆邀请赴云南展开考察访问,并到访《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马中媒体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大马媒体考察团一行13人来自6家中文报章、《珍珠快讯》及《星报》,本报亦是受邀单位之一。媒体团在拜访云南省最具影响力的传媒企业《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期间,获各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集团的运营及编采情况,并参观云报客户端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期待与大马媒体,以多元合作模式开展共创项目,增进马中人民的文化了解,同时向中国推介马来西亚的特色,促进商机和社会层面的交流互动。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YICC)副主任储东华介绍,该中心于2022年5月31日成立,旨在成为中国对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区域国际传播的试点,也是向世界展示云南的故事叙述者。YICC是中国首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数字媒体指挥中心,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国际传播。
她希望通过对外交流,更好地介绍东盟给世界,同时也在政府的层面扮演协调角色,让媒体在传播工作上进行互动。
也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副主任的她表示,云南日报与马来西亚媒体过往曾有交流和联访的配合,希望和大马媒体进一步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如通过互联网的便利直播连线等新型模式,呈现更优质的项目。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委员熊燕说,尽管与大马媒体的联系不少,但实质性的合作却不多,因此期待与马来西亚的媒体策划采访项目,一起讲好故事,让各地区人民增进了解。
YICC云桥网负责人王欢则认为,云南和槟城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连接上,有许多共同切入点,槟城的古城规划是最大旅游特色;而来自大马,活跃于云南的友好人士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能为当地人民打开认识马来西亚的窗口。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云南》新闻专刊负责人祖红兵说,该报近年与各国的合作转向网络与新媒体的内容共创,如拍摄特定主题的短视频后,在双方平台播放,因此希望和大马媒体通过多元形式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面积2357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占99.9%
曾是深度贫困的中国云南文山麻栗坡县,自1992年起获外交部挂钩帮扶,先后投入2.47亿元帮扶资金开展751个项目,坚持以“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倾情相助,成功让该县在2020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共7万4879人脱贫摘帽,9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东南部的麻栗坡,面积为235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9.9%,总人口为24.36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傣、蒙古、彝、仡佬8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0.6%。
这里曾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原战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而在外交部挂钩帮扶31年期间,实施了温饱、整村推进、教育、卫生、培训、产业扶持等各类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让麻栗坡千百年的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马来西亚媒体团日前应中国驻槟城总领馆之邀到云南考察期间,在县委常委兼副县长刘丐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贡丽丽、县沿边开放中心(外援办)主任蒋应美陪同下,有幸探索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且村风文明的麻栗坡县,了解民族中学校园建设情况、领略南油村壮族文化与手工刺绣,并参观各种援助项目、建设与发展情况。
南油村-壮族刺绣技艺优良
走进南油村,随即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壮族的绣娘们正手捻针线,娴熟地勾勒着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年届91岁高龄的老奶奶龙彩仙,正以经历岁月洗礼但仍灵巧的手,专注地在纸上描绘着绣图稿。
麻栗坡县的壮族手工刺绣技艺优良、图案精美、色彩绚烂,独特的手艺乘着乡区振兴发展的东风,被选入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中心“国礼目录”赠送外宾,更在2021年5月与县内茶叶、咖啡作为国礼同时亮相联合国安理会,不仅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也成为麻栗坡县文化旅游一张亮眼名片。
壮族妇女们用一针一线一双巧手,根据民族特色,从酝酿、构图、绣图到缝制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为中国少数民族开辟了广阔天地。
南油村支部书记陆世娟(53岁)介绍,手工刺绣是壮族的传统技艺,几乎每个壮族妇女从小就会。过去妇女们缝制的绣品只供自用,一般只有5、60岁的妇女才会趁农闲时刺绣;但随着壮族刺绣被纳入国礼目录,这门手艺也逐渐吸引年轻人学习,致力于文化传承。
她说,妇女们也未曾想,生活中的服饰、装饰等绣品,能在外交部的支持下成为国礼,走向更高的舞台,这令她们感到惊喜。
她说,过去的绣品主要以花、鸟、鱼等生活常见的图案为主,但随着发展及不断创新,如今的图案也更多样化和与时并进,这些绣品在网络平台出售,每月可获数千元收入,对农村人而言已是一笔可观数目,壮绣技艺让村民们实现了家庭增收、脱贫致富。
南油村全村有127户456人,80%以上为壮族,这里的楼房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整洁,昔日的贫困小山村经已华丽转身,成为绿树掩映,碧水环绕,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
今年7月,南油村开展了生态旅游项目,短短4个月内规划了亲子农耕体验区、草莓采摘园、油菜花海、养鱼池等区域,等待迎接访客深入当地体验农耕文化,趣享田园生活。
优化魔芋农产业
此外,麻栗坡县近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魔芋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培育,位于天保镇平安坡村的魔芋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为135亩,总产量384吨,生产总值达500万元。
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从技术指导及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完整的产业链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规模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问题,继而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截至今年,公司共8个魔芋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125亩,带动全县725户种植魔芋11872亩,用工1万余人次,全面助力该县巩固脱贫攻坚。
据负责人介绍,一亩地的魔芋收成通常耗时2年约有3吨,当魔芋长到2公斤左右即可收成,否则生长过大的魔芋将失去加工价值。
在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内,通过魔芋精深加工产业链,成功研发魔芋膳食纤维、魔芋精粉、魔芋爽等系列产品,让魔芋成为具有麻栗坡特色的农特产品。
望马中多合作交流
《光华日报》总编辑林松荣表示,在马来西亚,华社、华校、华文报的关系相互依存,也基于三方的紧密联系,尽管如今华文报社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但仍能坚持。
“华文报传达政府的信息,华社则需通过媒体反映心声,而华校则栽培华教子弟,这点极其重要,也是大马华人至今坚持母语教育的原因。”
适逢马中建交关系迎来50周年,他相信两国之间将开展更多合作项目,而《光华日报》与中国南方多家媒体,如《南方日报》、《中山日报》、《厦门日报》等皆有合作。
马来西亚媒体访问团团长兼《光明日报》总经理谢进铧表示,大马华裔的特色是坚持母语教育,虽自主办校过程艰难,但一直延续维护华教的精神。
他说,尽管马来西亚只有700万华裔人口,但透过华社民间力量,目前国内已有1300多间华小、62所独中及70多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华裔不仅坚持母语教育,学习国英语,也懂得各自祖籍的方言。
出席交流会的马来西亚媒体代表尚有《光华日报》威中暨吉南区副新闻主任黄佩珊、《珍珠快讯》中文组副主任翁懿娴、摄影记者Alissala Thian、《光明日报》高级经理柯忠辰、助理新闻主任李燕君、《中国报》北马区经理刘峻宾、《南洋商报》北马区主任陈富全、《星洲日报》槟吉玻区高级经理洪葆芩、高级记者黄梓清、《东方日报》高级记者吴维康、《星报》高级记者吕腾辰;中方媒体代表有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兼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张若谷、全媒体编辑中心副主任黄佳伦、编委会办公室综合科科长杨红川、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英文编辑王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