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视丧礼为往生者的告别式,但对儿童而言,即便往生者是亲人,很可能会对丧礼心生恐惧,因此不宜强迫出席。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接受《马新社》访问时指出,在出席丧礼前,成人应让儿童选择是否同行,即使拒绝也勿加以责怪,反之,以同理心对待及了解他们的感受。
“很多时候成人会责怪孩子说‘怕什么怕,那(往生者)是你的亲人’。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会想‘我就是害怕会不会也被神奇力量带走’。”
他说,对于年龄较大且愿意出席丧礼的儿童,成人可在出发前讲解可能会看到的治丧宗教仪式,或出席者哭泣的情景,好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有鉴于此,他建议成人需在出席丧礼期间全程陪伴儿童,以便他们有疑问时能当下解答,并在丧礼结束后询问儿童感想,这也是灌输生命教育的良机。
另外,黄俊勇也在其工作场所鼓励儿童折纸,例如在道教丧礼折金纸,并指这也是一种艺术仪式,让丧亲者整理感受。
“若孩子愿意帮忙折金纸,可以鼓励他们去做,让孩子感觉为亲人做一些事情,弥补未完成的事。”
他说,折纸艺术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沒有宗教信仰者也可折纸鹤,甚至做卡片或绘画,目的是让儿童表达“4道”人生,即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
“你不听话婆婆才会去世” 忌情绪勒索忽视孩子感受
专家在处理亲子关系案例时发现,情绪勒索是家长常用的手法,这种情况往往也会发生在丧亲的儿童身上。
黄俊勇举例,有些家长的教养方式显然忽视孩子的感受,在办丧事时甚至可能会听见——“因为你不听话,所以婆婆才去世”的谬论。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胡思乱想,以为是本身闯祸导致婆婆‘被抓走’。”
他接受访问时提到与儿童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尽管胥视年龄而定,但可从日常开始谈起,而非遭遇丧亲才这么做,因为成人当下未必能妥善处理个人情绪,遑论需要陪伴孩子。
他指出,除了从宗教角度着手之外,成人也能以植物从幼苗到成长与凋谢,或以宠物从出生到死亡为例,向孩子讲解生命的循环。
他忆述数年前回流大马当天出席一名儿童的丧礼,一名5至6岁的女童在治丧处门前的白板上,用马克笔画了一个四方形,四方形内再画一个人形,然后告诉他“哥哥在里头睡觉”。
“若说她不知道(哥哥已逝世),但她通过绘画表达她的认知。所以当孩子在表达时,例如画了一些东西,或做了一些事情东西,我们要在旁陪伴孩子及满足他们的好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