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永秀
最近我到砂拉越的美里出席亚洲华文作家代表大会,会后主办当局带我们去当地的尼雅国家自然公园游览。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有趣的一幕:千足虫在交配。只见两只鲜红色长形的虫互相紧紧的缠绕在一起,不断地蠕动着,形成很多不同的形状,缠绵浪漫至极,非常有趣。
千足虫又称马陆,是一种陆生节肢动物。一般体形呈圆筒形,分成头和躯干两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粗短的触角;躯干由许多体节构成,多的可达几百节。每节有两对足,所以它的足虽然没有千只之多,几百只还是有的,可以说是世界上足最多的节肢动物了。千足虫不咬人,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或螺旋形,呈“假死状态”。它专吃落叶、腐殖质;也会吃植物的幼芽和嫩根,是农业上的害虫。新加坡许多公园的花圃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天敌也是鸟类或鸡。家鸡见到就会大快朵颐。
小时候的世界跟现在完全不一样,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比较多,例如野地、山坡、稻田和树丛等。蚱蜢或蝗虫是最常见的一种昆虫。只要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它的踪迹。
据说,有些国家如泰国、缅甸、越南、中国和非洲等地,把蝗虫油炸来食用,这样不但可以杀灭害虫,又可果腹,何乐而不为呢?我没有吃过蝗虫,不知味道如何?不过据科学家说,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各种营养,是人类未来食物的来源。
说起蝉,大家都知道它也叫“知了”,据说因为它的叫声听起来像“知了、知了”般,故名。通常在大热天的时候,就会听到它从高高的树梢上传来的歌声,在绿乡中飘扬,此起彼落,非常热闹。雄虫腹胸交界处有发声器,收缩振动时会产生很大的鸣叫声,雌虫则无此器官,不会鸣叫。蝉以食植物汁液为生,喜欢啃食幼枝皮层,吸取皮层的汁液,对果树产生极大的伤害。幼虫则钻入地下挖洞穴居,在地底生活数年,寻找农作物的幼根进食,吮吸根里的营养,造成植物死亡,所以它是害虫。幼虫成熟后爬上树干羽化,成虫四翅薄而透明,能飞能爬。成虫可达约5、6厘米,样子有点像一只大苍蝇。
记得小时候看大人在竹竿的顶端沾一点树脂之类的胶汁,提起竹竿往上轻轻一点,就把还在树梢上高歌的蝉给黏住,轻易的捉到它。大人们用线绑住它的一只脚,给小孩子玩。孩子们牵着它像牵玩具般,它能飞能把,倒也相当好玩。
另外一种蚕则是益虫了,传说中养蚕的始主是嫘祖。据出土古文物证实,5000多年前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家蚕制丝的技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名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象地歌颂了春蚕毕生奉献的精神。 蚕蛾是蚕的成虫,隶属于鳞翅目蚕蛾科,它一生经历了卵、孵蚕、变蛹、化蛾四个时期。蚕丝是制造丝绸的原料;蚕蛹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做佳肴;蚕粪既可喂鱼,也可肥田,还可入药,称为蚕砂;蚕蛾羽化后留下的蚕壳也可入药;虫尸称为“僵蚕”,有祛风、化痰、清热、定惊之功效。所以蚕蛾全身都是宝。
小时候在老家广东澄海看家人饲养蚕儿,摘下许多桑叶放进养蚕的竹篮里,只见蚕儿不分昼夜都在啃食桑叶,一只一只蚕宝宝长得又胖又白,爬来爬去,非常可爱,放在手心里一点也没有恶心的感觉。我们喜欢挨着大人们,因为他们采桑叶的时候也会摘下成熟的桑葚给我们小孩子食用。
还有一种很好玩的昆虫,小时候我们经常抓来玩,叫牛粪虫(潮州话叫“牛屎核”)。因为我们经常在牛屎里发现它的踪迹。提起牛屎可能让大家感觉不舒服。其实在以前的农村里,到处都有牛屎,但经过发酵,阳光暴晒以后一点也不臭,我们经常以畚箕在泥地上拾牛粪当燃料或花肥。
这种牛粪虫也叫犀牛甲虫或犀金龟 ,头上顶着一个角,隶属于鞘翅目,在许多树木上都可以找到。体型呈长椭圆形,通常有3-4厘米长,有翅膀,藏在黑色的鞘壳里。它的鞘壳黑到发亮,可作观赏昆虫饲养。我们小孩子喜欢抓它们来打斗。两只甲虫面对面就会互相用头上的角顶来顶去,只要其中一只被顶得翻过身体,四脚朝天就算输了,因为它自己无法翻过身来。
另一种类似的甲虫前面有两个大牙,叫锹甲虫,性好斗,成虫食叶片、吮吸树枝液汁、食蜜,幼虫腐食,栖食于树桩及其根部。由于其形状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作为宠物饲养。还有一种体型较小的甲虫叫蜣螂(Dung Beetle),勺状头型 昆虫 ,以牛粪为食,喜欢把粪便堆成球型。
最后说一说一种快被我们遗忘了的昆虫–臭虫。现在的孩子可能还没有见过臭虫。早年因为卫生条件比较差,我们睡的床,特别是那种可以开合的布床,还有藤椅等,经常藏有臭虫。它的身体像一个小叶片般扁扁的,但很小,只有几个毫米大,躲在缝穴里,当你睡觉或休息的时候,它就悄悄跑出来吸你的血,留下红肿的皮肤后就逃之夭夭,弄得你奇痒无比,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为什么叫它臭虫呢?原来这种昆虫若被捏死,就会发出一股奇臭的味道,令人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