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都是“大体老师”,校方担心孙子上解剖课或与阿嫲大体“祖孙重逢”,因此延后启用阿嫲大体。
在医学院,有一群特别的老师,用独特方式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被称为大体老师。
孙子洪君铭正就读慈济医学系4年级,小一岁胞弟洪玺喨是慈大护理系3年级。他在花莲出生、高雄成长,和阿公阿嬷感情深厚。
阿嫲俗家名为黄慈甫,法名为常喜法师。她是慈济大学今年12名无语良师(已发愿在往生后,将遗体捐献予医学供教育培训与科研的大体捐赠者)的其中一位,生前是慈济志工。
她的丈夫洪朝铨在2012年成为慈大模拟手术的大体老师,她本人也在2020年将大体捐献给慈大。
- Advertisement -
按照校方的使用进度,黄慈甫大体原订在去年排上,但校方考量孙子洪君铭正就读慈大医科,解剖台上可能出现“祖孙重逢”,校方认为应该迴避,因此其大体将延到今年才启用。
洪君铭说,阿嬷是虔诚慈济人,和爷爷很早就签署大体捐赠同意书,他自己和父母也都签署,一家三代都愿意成为大体老师。
洪君铭说,当年在考取慈济医科时,向病榻中阿嬷报喜讯,阿嬷眼神充满欣慰,几天后便离世,家人按照生前遗愿捐大体给慈济。
“我不会将大体老师当教具,而是将大体老师视为医学生涯最特别的指导者,大体老师将躯体交给懵懂初学的医学生,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挫折、反省、进步。
他对阿公阿嬷捐大体情操感到敬佩,也是他习医过程无比重要的养分。
台湾北部8所医学院校每年逾千名医学生上解剖课,平均14、15名学生共用一具大体,上课围成两、三圈,8校评估每年须有80具遗体才够用,但在过去5年内,平均每年收募不到60具,令医学教育陷困境。
眼见教学遗体严重短缺,解剖学老师很焦急,台大、辅大等医学系教授近期拜访新北市府,盼打开无主承领遗体交由教学使用管道。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