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陈晓云;摄影:陈晓云、取自网络
治疗自闭儿需要动员许多资源,这包括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然而,我国在这方面仍然资源不足,尤其是语言治疗师的严重不足,将影响自闭症孩子的基本求生能力和智力发展。故此,理科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兼自闭症研究学者刘慧敏博士呼吁父母或老师积极学习与自闭儿沟通的技巧,成为他们专属的语言治疗师,及早协助孩子克服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在这一期,理科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副教授刘慧敏授招如何和自闭孩子良好沟通。
理科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兼自闭症研究学者刘慧敏博士指出,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否良好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和人展开双向沟通(聊天式\讨论式的沟通)。
一般上,沟通得越多,孩子接受的语言刺激就越多,语言能力就有机会发展得越好。她解释,这是因为当孩子想要跟人多沟通时,不知不觉想学习更多的新词汇,也会模仿别人,学习一来一往的说话方式。
而人类掌握语言能力,本就是为了跟别人沟通以及交换信息。故此,在这良性循环相互作用之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好,就能理解更多事物,完成更多的学习,促进他的智能发展。
然而,自闭症的特征是不善于和人展开双向的沟通(即和人有来有往的沟通),造成患者从小缺乏原动力和推动力学习和人聊天,也不会主动学习更多的词来表达自己,以致他掌握语言能力的速度过于缓慢,语言发展迟缓。这造成连贯性的负面影响,即因为没有沟通,造成无法掌握语言能力,以致拖慢智力发展。
她解释:“当小孩的语言能力出现发展迟缓的现象,将会影响这孩子其他的学习能力。比如,他无法明白指示,或他无法好好表达他要做的事,或想要得到的东西。一旦语言发展迟缓的情况持续下去,会影响他学习新事物,进而成为他智能发展的绊脚石。”
故此,刘慧敏说,当我们确定孩子有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尤其是这孩子也是一名自闭儿,应该尽快寻求语言治疗方式协助他们,让他更有效地学习单词,造句来表达自己。
“语言治疗师是用科学验证方法,评估孩子学习语言的自然能力,从中找出语言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再针对性地设计语言治疗方案。语言治疗师会根据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进行语言发展辅助,以达到语言扩展和有效沟通的目的。”
她举例,一名自闭孩子3岁了,但是通过专业语言评估,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还在1岁的牙牙学语阶段。此时,语言治疗师会在方案里,先确认这孩子的长期和短期的语言学习目标,再根据孩子的喜好,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就会开始想要学习语言,并维持下去。
“所以,我们会以他喜欢的食物、游戏、来设计一些语言活动,并通过亲口旁述、描绘来让他听到这些语言和文字,让他多接受语言刺激。所谓的语言刺激是营造一个环境鼓励友善沟通,让沟通变得很有趣,而在这环境,我们频繁使用语言来表达。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子重复的使用,让孩子更容易模仿。”
询及经常播放简单的歌曲,可有效帮助自闭的孩子掌握语言能力?她说,在某一程度上,音乐的确有帮助他们学习聆听,辨认声音。然而,语言里终究有一些固定的音调与音乐不同,所以不能纯粹单靠音乐来给予他们语言刺激,而是需要让他们学习和人对话。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家里有更多的人跟他讲话,有助于改善状况?“当然。因为他可以在某一个情景里学会说一些话之后,更快地变通应用在另一个场景。”
每天10分钟陪孩子学习沟通技能
“反之,如果家里的人不多,小孩可以聊天的对象不多,那么即使孩子已经在语言治疗师那边学会了一些技巧,但他还不懂得应用,回到家还是不发一言。所以,我们常常鼓励自闭孩子的照护者,或家长与语言治疗师多沟通,了解后者在语言治疗时和孩子进行的活动。”
刘慧敏说,其实,在语言治疗的过程中,自闭孩子的照护者是语言治疗师很重要的合作伙伴。“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明白孩子的人。所以,如果他们能在家里定时地进行语言治疗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比如多和孩子说话。那么孩子的语言学习效果会更好。”
关于家长或照护者多和自闭孩子说话这建议,刘慧敏说,只要每天拨出10分钟陪孩子学习沟通技能,他是有很大的机会掌握。“父母或照护者不用一小时坐着,逼着孩子跟他说话,只要善用技巧设计简单的语言学习机会,和孩子聊10分钟就可。”
她指出,练习语言最好的时间点是吃饭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是面对面坐着,可以进行很多语言对答的练习。此外,父母也可在睡前或帮孩子洗澡的时候好好地跟孩子练习,毕竟这些时段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况且,这时候的孩子是处于比较静态的状况,吸收语言刺激的几率比较高。
此外,她也建议家长不妨和语言治疗师一起分析家里的生活、活动,再确认可以用哪些活动来引导孩子对话。语言治疗师也会指导照护者用一些语言刺激策略,如假装不知道,或用心聆听来鼓励孩子说话。
和自闭孩子沟通 应具备成长型思维
刘慧敏博士分享,家长在与自闭孩子沟通时,需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以及具备“成长型思维”。
“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孩子现有语言能力提供他所需的语言发展辅助,而不是根据父母的自我看法,认为这时候孩子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孩子若没达标,就否定他了。
她举例说,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6岁了,就应该有6岁孩子该有的语言能力,但可能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理年龄还有差距,以致他的身心还没有准备学习6岁孩子有能力学习的东西。如果家长忽视这情况,一直逼使孩子跟上6岁的进度,只会产生反效果。
故此,父母是需要根据孩子现有的能力,辅助他掌握下一阶段的能力。比如他还处于1岁的语言能力,此时父母辅助他慢慢提升到2岁的能力,以此类推。这也能加强彼此的信心,亲子关系乃至整体家庭的关系也不受破坏。
“成长型思维”: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的进展不如自己的预期,就会全盘否定孩子从此以后就是这样了,开始放弃。其实,父母需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的语言发展需求。当孩子做不到时,告诉自己:孩子现在还不能,只要我找到适合的方法教他,引导他,他慢慢就会了。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地找出哪些是适合他的方法?比如或许我需要再示范几次;或可能我改次问他问题时,可以停顿久一点,让他可以有长一点的时间思考和作答。这些改变,可能就会给孩子很大的帮助,鼓励他安心尝试。
家长别成为自闭孩子的代言人
以刘慧敏博士多年的特殊教育经验,她发现家长与自闭孩子沟通时,不自觉地出现连珠炮发式沟通、审问型沟通、代言型沟通。若家长能纠正这些沟通方式,对自闭孩子语言能力的进展有一定的帮助。
连珠炮发式的沟通:家长说话的速度太快,没有提供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做出回应,导致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不懂得主动和父母说话。
解决方式: 建议家长讲话时,要不时停顿,让自闭的孩子可以消化,温柔鼓励他回应。
审问型的沟通:父母每天都问孩子很多问题,犹如审判官,这种沟通让人很不舒服。再者,这也是属于单方面的沟通,因为孩子只是在回答父母所问,但没有想要跟这类父母聊天的意愿。
解决方式:在关心之前,父母可以先描述自身的一些状况,比如父母先描述自己当天做了什么,才慢慢地询问孩子当天的情况。
她举例:“比如说今天妈妈到菜市场看到你喜爱的菜,打算煮ABC汤给你喝,不知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呀?”
她说,当父母描述过后,再问孩子问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想了解父母在做什么,或明天父母会煮什么,就有兴趣跟父母多聊。此举可以提供孩子学习双面的沟通机会,加强他的沟通和语言能力。
“还有,描述的好处是你同时也是在给孩子语言的刺激,让他能够模仿,让他观察你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你自己,从中他就会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父母记得别单刀直入地拷问孩子。”
代言型的沟通:家长爱子心切,当别人(尤其是成人)跟孩子讲话时,赶紧代孩子回应,以免孩子被责怪或被人异样看待。其实,这反而限制孩子和人沟通的机会,限制他的语言发展,尤其是已确诊为自闭症患者的孩子。
解决方式:爸爸妈妈尝试克制担心孩子无法回应的焦虑,鼓励孩子自己回答,或鼓励孩子以图画辅助的方式自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