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4年 12月 26日
主页 副刊 悠周刊

不谙中文却迷上中华文化 导演曹维骏将盂兰节搬上荧幕

- Advertisement -

制作团队在制作和拍摄过程,都有做好认真考察和尊重习俗文化,每个仪式和场景都力求真实。

报道/陈诗琪    摄影/陈诗琪、受访者提供

古有目连救母,今有不谙中文的导演拍中文电影寻找自己的根,与家人重新建立连结。

生在华人家庭但不谙中文的大马新晋导演曹维骏,直至一场祖母的葬礼,才让他试图找回身上早已遗失的中华文化自我,化为“饿鬼”吸收知识、熟读英文版《诗经》,更以佛教故事拍了一部盂兰节特备电影,贴近盂兰文化,拉近与华人身份认同的距离。

以大马“鬼节”中元节为故事背景的本地电影《饿鬼食堂》在中元节期间上映,电影里温馨感人的父女情,直戳观众泪点,里面含有大量专为盂兰节定制的场景画面,也让观影人进一步了解获悉更多盂兰文化的习俗。教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么一部充满中华文化符号和客家文化元素的电影,竟出自于一位完全不会说中文和方言,被一些人称为“香蕉人”(Banana)导演。

曹维骏,圆圆胖胖的身材,眼梢总是带着笑意,碰见谁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毫无杀伤力,即使面对别人以中文向他提问,他依旧一边面带微笑,一边绞尽脑汁,尝试用中文回应,虽然说得磕磕巴巴,但好在不影响他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

- Advertisement -

从小受英文教育的他坦言,不谙中文让他从小吃尽苦头,不仅仅脱离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还与习惯说中文的家族亲戚疏离,成了他过去的一大缺憾。

“因为我说英文,始终融不进他们的话题,无论是父亲方或母亲方的家族成员,他们都受传统中文教育,有渊源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自始至终我都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此,曹维骏无奈补充,小时候因为父亲异地工作的关系,若把他送进华校将不被允许频繁转学,于是父亲转念一想,让他就读国际学校,从此他彻底成为家中唯一“香蕉人”,或因如此,间接导致他与父亲之间存在嫌隙。

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一次祖母的葬礼上,曹维骏代表父亲方出席客家仪式的葬礼,迎面而来的慰问和拥抱,感染了他,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受。

笑眯眯的曹维骏,经常自嘲为“香蕉人”。

一场葬礼 改变了他

“2017年11月,我的祖母去世了,所以我回到父亲的家乡仕林河(Slim River)。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到这地方,过去也很少主动和老爸家族成员联系,变成我其实有点恐惧回到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家庭矛盾,纯粹是不懂要怎么和他们沟通。”

过去由于他的英文教育背景,每出席家族聚会场合,常常因为听不懂客家话和华语,无法与亲友交谈,渐渐地,双方之间像是隔了一层膜。

令他没想到的是,葬礼上,他的堂兄弟们接纳他拥抱他,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家族成员一样。他们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和手势,引导他参与了整个客家葬礼的每个仪式,让他生平第一次体会到融入这个大家庭的感觉,那种温暖和被接纳,那一刻,他和大家产生了深刻的连接感。

持续几天的葬礼仪式,庄严而肃穆的现场氛围,传统敲鼓乐中,抽泣声不止,摇曳的烛火闪闪烁烁。服丧期间,曹维骏在家族成员的帮助下,对整个中华民俗的丧葬仪式有了初始概念。这场葬礼改变了他,使他和他的家族,他的身份有了链接,也开启了他寻根之旅,探索中华文化,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于是,他创作了《饿鬼食堂》这部电影。

他笑称,因疫情受到管制令的那两年,为了打发时间,也为增进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他在网上搜寻许多由国外学者撰写的佛教故事,或华人文化相关的论文文章,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很多关于他身为华人必须知道的文化知识。

早前《饿鬼食堂》团队来槟城宣传,为此举办一场电影分享会,曹维骏在会上分享许多电影幕后故事。

找回身份认同 拉近家人关系

自深入研究东南亚的盂兰节文化,他发现东南亚华人其实并没有刻意保留,而是跟着上一代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来到科技文明的现代,文化程度高的大家所要谈的并非保留,而是了解和弘扬,这个对华人而言,十分特殊的盂兰文化。

每到农历七月,经常会看到社区或大路边搭棚膜拜、办歌台,台上上演着流行乐曲、戏班、布袋戏及木偶戏,传说此类表演活动意在娱乐鬼魂,是盂兰盆节不可或缺的重头戏。而在电影里头,他为还原盂兰胜会的文化魅力,特地穿插几幕布袋戏,展现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

“盂兰节背后的意义是一种家庭价值观,是家庭庆祝的节日,但它往往被误解。那个鬼回来不是为了吓人,不是来制造恐惧的。尤其回家的是我们的亲友,阿公阿嬷回来不是来吓人,而是回来团聚见我们。”

“我在研究的时候发现,以前的人和现代人对待鬼魂的态度很不一样,以前的人他们对鬼魂很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邻居,可是现代人变得很怕鬼,恐惧鬼,我觉得可能是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才会变成什么鬼都怕,可是农历七月的鬼不一样。”

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他像饿鬼般恶补传统文化知识,试图找回身为华人,曾经丢失过的文化认同感,找回他客家人的身份。而在找寻的过程中,他不仅拉近与家族成员的关系,还无意中得知对方也可以用英语和他沟通,放下芥蒂尝试理解,勇敢迈出第一步,解开心结,他也因此修复了和父亲的关系,彼此学习相处,重新建立感情。

如《饿鬼食堂》电影开头,一场葬礼揭开饿鬼母亲围绕着两父女的情节展开,也揭开曹维骏重新面对文化自身认同,化作饿鬼,踏上挽回遗憾之路的人生故事。

曹维骏第一部电影长片《饿鬼食堂》,是一部以盂兰节起源《目莲救母》为蓝本。
《饿鬼食堂》电影里展现出许多盂兰胜会拜祭的场面。

受《目莲救母》启发

拥有华人外表,内在完全西化的曹维骏,长久以来认为华人非常迷信,因为华人传统节日不止多,类别还多种多样。他也清楚华人忌谈死亡,众多节日里,唯有清明节和盂兰节,与死亡相关,都是追思离世亲人的节日,也是与逝者重新建立连结,一个充满思念与希望的节日。读懂这两个节日背后的特别含义后,让他开始对中华传统节日起了浓厚兴趣,于是,为了创作剧本,他以局外人的角度,一头埋进钻研盂兰节文化。

在熟读英文版《道德经》《诗经》,之后接触到《目莲救母》故事,正当他读到目犍连尊者拯救亡母出地狱那一幕时,他被目犍连尊者广行孝道、慈悲救母的行为给深深感动,并带来很大的启发。

- Advertisement -

“我相信这个故事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人知道,也不知道盂兰盆节的起源是这个故事。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已经忘记自己文化的根源。我有两个女儿,我希望她们作为一个华人,必须知道文化的起源,更何况《目莲救母》故事在国外很有名。”

如果要制作一部电影,他希望会是一部探讨亲情的电影,恰巧《目莲救母》符合“孝”的元素,也符合华人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搬上荧幕又能展现出带有宗教色彩的盂兰节民俗文化。再者,包装成父女情感人电影,能够很好传达盂兰节的起源,是与孝道相关的讯息,让年轻人进一步知道马来西亚盂兰节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就连中国的盂兰节文化也不如东南亚如此丰富。

 

找工作, 就找这里!
› 立即申请
  • Social Media Marketing Executive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6K /Month
› 立即申请
  • PHP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Wilayah Persekutuan
  • MYR 6K /Month
› 立即申请
  • DevOps Software Engine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6.5K /Month
› 立即申请
  • Java Software Engine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10K /Month
› 立即申请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立即申请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