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诗歌的朋友,可能看过这样的诗句: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精致,如慢磨细琢的象牙雕刻\轻灵,如伸缩自如的关节\简单而实用——是手中两支等长的平衡……这是我早年写的一首诗《筷子的故事》的第一段,很多人都知道是我的“成名作”。的确,这首诗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它也是我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诗集的名字。这本诗集后来荣获新加坡政府主办的书籍节诗歌组高度表扬奖,并被收录在新加坡的教科书中。据知,中国大专院校的课本中以及一些诗歌词典也收录了这首诗。
前几年,有一位诗友还传来了马来西亚课本中收录这首诗的照片。后来许多诗歌朗诵会,也经常有学生朗诵这首诗,印象比较深的是好多年前圣尼格拉女校的学生们,曾以这首《筷子的故事》荣获全国华文诗歌朗诵比赛冠军。今年春节,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诗歌春晚新加坡区的表演中,南洋艺术学院的张京老师指导了南艺的学生,在台上以朗诵和表演的方式再一次演绎了这首诗。
筷子的历史悠久,据说青海出土的“骨箸”,距今都7000年了。筷子在古代也称为“箸”,现在一些方言如潮州话仍然这么叫。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之一,看来平平无奇,其实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筷子有两支,象征“阴”与“阳”;长7寸6分(一公寸为3.33厘米,7寸6约为25厘米),对应人的七情六欲,提醒拿筷子的我们:人的欲望无止境,吃东西也需要适可而止:筷子上方下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方地圆;三个指头:食指、中指和拇指是动的部分,象征天、地、人。
日本人的筷子也源自中国,不过他们的筷子下端是尖的,可以插食物。但其实以筷子插食物,对华人来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和不吉利的象征(有如插香),所以不鼓励大家这么做。懂得正确的执筷方法,完全不需要用插的方式也能随心所欲的夹起食物。一双简简单单的筷子,其实体现了华人在手与食物之间精准承托的郑重,文化传承的优雅和从容,以及先人无比的智慧。其实刀叉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人最后选择了筷子作为用餐时的器具。
制作筷子的材料很多,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除了竹筷以外,还有木制的筷子、玉石制成的玉筷、不锈钢制成的钢筷、塑料制成的塑料筷……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以软木制成的一次性筷子在小贩中心到处可以看见,但这种筷子即用即丢,极不环保。所以我通常都不用,或尽量少用。
最高兴的是去年我在金文泰巴刹外买到了市面上极少见的瓷制筷子。这种筷子以白瓷制成,重量比一般竹筷稍微重,但拿在手上有扎实的感觉。它不像竹筷和木筷般容易藏污纳垢,也不像塑料筷子一碰到高温,可能会释放出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唯一的缺点是一掉到地上就很容易断裂。
我记得早年爸爸把祖母接到新加坡时,祖母从中国带来了两双很特别的筷子——象牙筷。可惜后来这两双筷子在搬家的时候丢失了。这两双以象牙制成的筷子,下端还镶上银。这双镶银的象牙筷的作用是:可以检测食物是否有毒。我们知道:金属银一碰到有毒性的东西,就会变黑。所以这双筷子下端裹上银就有这样的作用,这表现出古人的智慧。
筷子除了吃饭夹菜以外,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如点穴、按摩和刮痧等。我们常说十指连心,根据研究显示,手指触觉神经和大脑直接联系,手指活动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所谓的“心灵手巧”,要心灵就必须手巧。一个孩子大脑是否聪明,与他的手是否灵巧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老年人多活动手指,有利于延缓大脑衰老,对预防老年性痴呆也有一定帮助。弹钢琴或玩其他乐器因为手指的活动,其实有助于脑部的发育,年轻人能变得聪明,老年人可延缓痴呆症。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华人都不会用筷子,或是以不对的方式持筷。正确持筷的方式是一支不动,一支动:以拇指与无名指夹住一根筷子,这根筷子在运用的时候不动。然后以食指、中指和拇指夹住另一根筷子,可以向另一根筷子的方向上下移动。若控制得宜,这样的持筷方式不但能夹菜,还可以用它切割一些较软的食物如鱼肉、豆腐等。
我看过一些奇怪的持筷方式,其笨拙处令人发笑。真正懂得用筷子的人,一双筷子在手上可说是得心应手。我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严格的教导他们,所以他们现在都能掌握拿筷子的正确方法。有些好的习惯从小养成,可以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