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家庭,大家的印象也许是电视剧里面的那些大家族,整个家族可以多到上百人,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时至今日现代社会里,这样的大家庭已经不太可能存在了。
在新加坡,我倒看过唯一一个大家庭。那是国际元立集团的董事长陈逢坤先生的陈家庄。我曾经受邀参观他们这个庞大的家庭。陈家庄是一栋独立式的屋子,屋子里有几十个房间,共住了大大小小18个家庭的人。这样的大家庭,如今已经是绝无仅有,算是一个现代神话了,除了可能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偏远的山区,其他地方恐怕是找不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早年的大家庭已经被现代的小家庭所取代。如今每个家庭都以一对夫妇为主,最多加上父母亲或孩子三代人。许多新婚的夫妇都选择搬出父母亲的家,自己独立生活,不与父母亲同住。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只有人,所以每个人都要加倍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开销。忙碌的工作,使每一个小家庭的成员都没有时间和兄弟姐妹打招呼,甚至去探望父母亲的时间也减少了。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兄弟姐妹或者亲戚之间的隔阂。由于彼此间缺少联系,下一代人也互不认识、互不熟悉了。
要怎样加强自己的家庭之间兄弟姐妹的交流和沟通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见面或聚餐。
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结婚以后,大家都尽量抽时间,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聚餐。当时大家住得很靠近,所以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好多年。后来妹妹搬到比较远的地方,交通不方便,就没有每个星期来,而改为不定期。弟弟跟我住得比较近,所以经常还有聚餐,有时候他也邀请我和妹妹家人到他家里吃饭,有时候则在我家。这些年来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互访仍然相当的频密。
新冠病毒开始肆虐期间,大家不能够互相拜访。小弟就建议:每个星期煮了一些菜送来给我们享用,而我们每个星期也煮了菜送给他们。这倒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也就以这样的方式互赠食物,维持两家人的联系。每个人的烹煮方式不同,所以每次拿到对方的食物时就有不同的期待和惊喜。尤其弟弟是一个烹饪好手,而我也喜爱烹饪,正好借此机会互相交流学习。
这个习惯从2019年到现在从不间断。现在新冠疫情减缓了,大家可以互访,但我们还保持着互赠食物的习惯。当然这也有条件:小弟的家距离我家不超过2公里,驾车10分钟内就到了,因此食物仍可保持着新鲜度和热度。有时小弟也会请我们兄妹两家人出去吃大餐。这就是我们三家人互相沟通和保持亲密关系的方式。
至于内人娘家方面,也经常和我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每个星期天中午他们一定到我家里来吃中餐。这个习惯的养成还要追溯到我结婚以后的日子。我的父母亲早逝,有了孩子之后,我们搬到岳母家隔壁的组屋。白天我们去上班,岳母就照顾两个小孩长大。为了保持家族间的凝聚力,每个星期天,内人的兄弟姐妹一共5家人,都到隔壁岳母家里吃饭。内人的兄弟姐妹全都是英校生,但是家庭观念特别强,他们把每个星期天的聚会当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这样一直持续到10多年前,因岳母年纪比较大而宣布“退休”,不再煮饭。接下来就让住在隔壁的我家接棒。因为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有工作,为了照顾年迈的岳母以及家里两个孩子,就请了一位印尼女佣。
算算我和内人结婚到现在已经40年多了,内人的家人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吃饭的习惯仍然维持着,可说是数十年如一日。从开始的两代人,变成了三代人,现在已经是到第四代了。如今岳母已超过90岁,每星期天侄儿侄女或者外甥女,都带着他们的小孩来我家。偶尔小舅子或内人的姐妹也会请我们到他们家用餐。我家在新年期间有两个年夜饭:一个在我家,一个在小舅子家。他家特定制了一张可坐24人的圆桌,中间还有能转动的圆盘,这样大家夹菜就方便了。
在我们的一生中,亲人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这里所谓的亲人,除了自家的成员以外,也包括了男女方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人。当一个家庭碰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亲人就是最好的支撑力量。亲人也可以一起去旅游、互赠食物或礼物,促进彼此间的感情。
我们华人特别注重亲情,但因为如今社会的改变,生活方式也起了很大变化,以致人与人之间再也无法像早年甘榜时代一样亲密,时时守望相助。所以我认为每星期定期的聚餐,是一个维持亲友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最佳方式。我家和我家的亲人这几十年来从不间断的星期天午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