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陈晓云 摄影/受访者提供
不少人小时候看着《国家地理》频道里的大江大海,万里飞沙等等气派摄人的画面,总憧憬有朝一日,自己就是荧幕里的地理学家,帅气地背着专业相机游山玩水,体验各地的风土民情。可是,从我国地理学家陈艺荣教授这位曾在近年荣获史丹福大学评选为“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的身上,发现地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一份子,地理还可以成为科研的项目,地理是万物同在屋檐下,求共存共荣……开始对地理陌生起来,开始茫然要怎样才能把自己“养成”地理学家?
地理教导我们关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时间、空间的特点;这些正是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地理系教授陈艺荣深感兴趣的。
陈艺荣教授说,地理学领域的核心主题可分为四个部分即空间学(或定位学)、区域学或(地域学)、人与土地的互动学;以及地球科学(或自然地理)。“这些主题相互关联,并且通常是相互结合使用。”
地理的空间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对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地理学家会利用定量技术和工具(如电脑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模式等)来研究某一现象或人事物在一个区域的分布情况。比如说,为何这一几个地方的气温比其他地方特别高?它们当中是否有共同点?就只是因为树种得比较少吗?
空间学也会依据人类定居(聚落)的位置、发展以及这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互动展开分析与解说。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有发现古时多数的城市都聚集在沿河一带?可有探究原因何在?不怕淹水或河岸侵蚀吗?
相比之下,“区域学”则是通过考察特定地区的独特性来定义、描述,再区分它与其它、地域或区域之间的差异。世界区域地理学、国际趋势和国际关系就是这一主题的核心。
各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天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等等的特点不一样,必然带来不一样的生产力,就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但两国存着互补的关系。新加坡需要我们的淡水资源,粮食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我国需要新加坡的投资机会、金融资源、观光收入。
“人类与土地学”关注的是人类与他们所居住的土地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关注人类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也关注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比如某一个地区的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逐渐形成卫星城市(即围绕主要城市的小城市)的时候,就会获得政府许可砍伐原本是森林的地带,以建造房屋或公共设施,提供支援给卫星城市发展。
那么,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人类呢?比如火山爆发带给当地居民的是利还是弊?不一定是弊,也会带来利,如肥沃的泥土,或转化成为旅游胜地,只是不是同一批人受惠或受害。
可见这一领域涉及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土地利用与规划、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人与土地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对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文化和政治实践对该地区的影响。这一切正是人类与土地学吸引陈艺荣教授深究地理的诱因。
地球科学则是研究地球作为人类的家,还有地球运作的系统。同样地,鉴于它的研究焦点是我们的大自然环境,所以这也是另一个对陈艺荣教授而言很有吸引力的地理学科之一。
在地球科学里,探索的焦点是自然地理,也就是地球的大自然环境,还有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比如为何地球所在的位置会造成一年四季的现象?地球的土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改变如何影响人类在地球的生活?如果没有了太阳,我们会怎样?为何太阳发生什么事,都会影响地球?
对人类与土地学情有独钟
好奇心旺盛的陈艺荣教授坦言,都很喜欢这4个地理核心领域。若非要从中选一个最喜欢的,陈艺荣博士选择人与土地的互动关系。这是因为人与土地学(MAN-LAND TRADITION)教晓人类如何好好与大地、自然环境共事共存。
如果人类一直想要控制大自然,如建造横跨河流的水坝,大自然会“反扑”,引起更严重的水灾,甚至造成水坝溃堤。
当水坝建造在河流中时,会出现水坝过度蓄水效应,或极端降雨造成水坝水位过高,来不及调节而溢出,或河流上游的水流上游水压过高,造成坝堤承受不到高压而破裂,大量的水就往下流,造成下游水灾,这是下游沿岸居民的灾难。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大自然,我们是自找苦吃。
河流或降水(下雨)都不该被控制或干预。跟大自然好好共处才能让人类与环境一起好好发展。人类必须适应环境,以便继续生存。”
他补充,就算是如今科技发达到可以进行人造雨,但也不是经常成功,而且如果空气已被人类污染,不管是自然降雨或人造降雨,下的都是酸雨。
“没有地理,你就无处可去”
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地理系教授陈艺荣说,每个人事物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知道地球和生态系统如何运作,各系统之间如何互动是很重要,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生态系统。
缺乏对地理的深入了解,无可避免地会藐视自然界,破坏环境。而这在今天已在很多地方发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实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治人物、公务员没有地理教育的背景或欠缺地理素养。”
他举例,如果一位政治人物,不了解维持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是有多重要,并且只注重人,不注重大地或环境,他就会充分利用这块土地,设法让它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却罔顾这过程和结果的背后对土地,环境会带来的巨大伤害。相反地,如果他了解,也愿意维持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那么他做的决定都是有利人类也有利大地,生态,这才能永续发展。
如果人类过度滥用土地,如在土地密集的施化肥,这土地就会被彻底毁坏,日后无法再进行农耕,而这可能会引起粮食危机。如果您建设一个城市,采用了不透水材质作为陆路表面,使得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那么发生洪水将是理所当然的后果,造成严重水灾,带走性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曾接受地理教育,或有地理素养的人和没有的人做的决策,是会产生天壤地别的效果。
一名地理学家的“养成”程式
小时候,大自然提供什么给我,我就玩什么。”玩着玩着,一位世界首2%的科学家陈艺荣就这样被“养成”了。
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地理系教授陈艺荣说,在他成长的60和70年代,大自然环境就是他的游乐场。“虽然那时地球已有黑白电视机,但在我孩提和少年时候,家里是没有能力买电视这奢侈品。”
即便如此,陈艺荣一点也不寂寞,因为大自然环境可“厚待”陈艺荣。“它确实提供给我不同地形的游乐场,童年我就在河里湖里游泳;在丛林里漫游、攀爬树木;在山丘爬上爬下、在石灰岩洞穴里探索、在沼泽中捕鱼逍遥度过。就这样逐渐开始喜欢这些令人惊叹的地貌、地理水文特征、自然动植物,无需刻意培养。”
不过,那时的他对地理只是停留在喜爱的阶段,直至一次的意外始让陈艺荣开始有意识地对大自然和地理萌生敬意。“那时,我应该是5、6岁吧,和朋友们在废矿池塘乘坐舢板玩乐。朋友不懂我不会游泳,在嬉戏时把我推下水。我差点溺毙,幸亏我及时抓住舢板的边缘,让朋友把我拉上去。”
不过,陈艺荣并没因此对大自然心生恐惧,反之,他开始敬爱大自然起来,还决定一定要学会游泳。他解释:“虽然大自然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美丽而吸引人,值得欣赏的,但只是欣赏是不够的,我学到了不尊重大自然可能会置我们于死地。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尊敬大自然与环境、学习求生技能以及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对陈艺荣而言,没有比地理学这门学科更好的教会我们关于地球、气候、地貌、土壤、岩石、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环境等等的知识以及人类应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地互动和成长。